
孟连县芒芒村社区咖啡文创空间。 记者 胡梅君 摄
近年来,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娜允镇芒掌村以芒芒村数字游民社区建设为抓手,走出一条数字赋能、旅居兴村、联农富民的特色路径,让昔日的边疆村寨蝶变为山水间的办公胜地,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
来自上海的自由职业者姚振琪抱着体验社区生活的心态,通过网络申请加入了芒芒村咖啡社区公测招募,开启了数字游民的新生活。“以前觉得边疆很远,现在在村里敲着键盘就能对接各项业务。”姚振琪感慨地说。而这一变化的背后,是芒芒村在数字基建方面的精准发力。
孟连县将高速网络视为新时代的乡村动脉,高标准建成覆盖社区全域的5G网络和千兆光纤,打造集办公、住宿、会议、休闲于一体的共享空间,配套“15分钟旅居生活圈”,让数字游民实现拎包入住、无缝办公。“第一次体验咖啡杯测、第一次体验非遗金水漏印,很多个第一次让我的视角被一次次刷新,在这静谧的小村子里,不仅周边的美景令我陶醉,淳朴的民风更让我感动。”姚振琪说,“这里既能享受田园风光,又不耽误工作进度,这是城市写字楼给不了的体验。”更具创新性的是,社区将数字办公与本地产业深度绑定,打造办公即体验的沉浸式场景。数字游民在处理工作间隙,可走进咖啡园参与采摘,在加工车间学习烘焙,自己动手冲煮一杯孟连风味的咖啡。
为破解乡村人才短缺的短板,社区联合普洱职业技术学院等机构共建“数字游民服务学院”,开展数字化技能、咖啡技艺等培训,吸引各地数字游民、创意人才聚集,让外来人才留得下、本地人才成长快,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通过参加培训,我学会了短视频运营,能帮家乡的咖啡园线上带货了。”大学毕业生罗艳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发展赛道。
“不是走马观花的旅游,而是沉浸式的生活体验。”这是旅居者对芒芒村的共同评价。摒弃传统观光旅游的单一模式,孟连县以旅居为核心,推动文化、生态、产业资源深度融合,让乡村体验不仅有深度,更有温度。
深挖傣族非遗、历史遗迹、温泉资源和雨林生态,社区构建文化、生态、产业协同的旅居产品矩阵:在旅居图书馆品读边疆故事,在营地酒吧参与民族歌舞互动,在非遗工坊学习傣族织锦,在咖啡庄园体验从豆子到杯子的全过程。这种“弱连接社交+强体验场景”的模式,精准契合现代人对社群归属感和个性化体验的需求,让芒芒村从小众村寨跃升为边疆旅居打卡地。
创新消费场景是旅居经济的活力源泉。社区通过举办汽车咖啡主题拍摄、公路旅行、影像展等跨界活动,延伸旅居者的文化消费与生活体验,以“场景+体验”模式提升品质,带动农产品与手工艺销售,实现流量向留量转化,持续优化游客对社群归属与个性体验的需求。
乡村振兴的落脚点,始终是让村民过上好日子。芒芒村数字游民社区自建设之初,就将联农带农作为目标,通过机制创新、就业带动、产业赋能,让发展成果实实在在惠及每一位村民。
芒掌村党总支联合芒芒村数字游民社区构建起集基础培训、导师帮扶、资金扶持于一体的人才培育体系,推动数字游民农文旅产业链融合延伸,运用社交媒体助力农产品销售,形成旅居带产业、产业反哺乡村的良性循环。目前已带动8家本地企业年销售额超过百万元;芒芒村数字游民社区实行本地招聘优先,设置管家、保洁等固定与弹性岗位,本地员工占比超过60%,并创新6小时弹性保洁岗等灵活形式,缓解就业与务农的冲突,累计带动20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村民在获取工资收入的同时,也在自我发展的思路上得到提升。
“我们不断拓宽农文旅产业链,不少旅居朋友都成为了我们的农产品代言人。我们将利润分红积极反哺到乡村公共事业和村民福利上,让村民既能提高收入,又能学到本事、端稳增收饭碗。”芒掌村党总支书记夏海明说。(记者 胡梅君 通讯员 伍兴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