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至19日,2025年全国数字极地大会在云南腾冲召开。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郭华东院士、大会科学委员会主席秦大河院士、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院长冯起院士、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基础调查处处长杨雷、云南大学副校长段兴武等嘉宾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数字极地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施建成主持大会,来自全国178家单位的600余专家学者出席大会。
南极、北极、青藏高原乃至全球高山寒极、海洋深极等地球极区,以及火星、月球等星球极区,是人类探索地球系统规律、理解行星演化的前沿热点,深刻影响着地球未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极地科学研究也是地球科学探索的前沿领域,在极端环境深入、极宏观、极微观和极综合交叉领域的科学突破方面具有重大潜力。近年来,随着综合观测技术、多维参数获取、数值模拟、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区探测、数据获取及科学分析能力显著提升,推动极区数字模拟及未来推演的“数智化”发展,数字化极地已成为认知、理解、应用和治理极地的重要发展方向。

大会现场。
郭华东代表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向大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他指出“数字地球”理念自提出以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认知地球乃至行星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已经从二维向多维乃至高维扩展。他强调,极地是行星的独特区域,是人类在地学领域的科学探索前沿。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近半个世纪以来地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构成挑战,数字极地也逐渐成为支撑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发展领域。
秦大河在致辞中提出,极地环境关乎人类共同命运和中国发展。极地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区域,超常气候变暖和冰冻圈消融引发极端事件,威胁全球生态环境,同时,北极航道开通和资源开发等新问题也日益突出。他强调,极地科研不仅是科学探索,更涉及国家战略利益和国际规则制定,青年学者应继续创新,勇于挑战,为我国极地科学事业的跨越式发展贡献力量。
冯起在致辞中介绍,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长期深耕于极地科学研究,是我国极地事业发展的重要科技支撑平台与人才高地。在极地环境研究方面,开展了开创性的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果。积极推动了中俄寒区环境与工程研究的国际合作,提升了青藏高原寒区科学发展与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了极地地区科研合作的广度与深度。
郭华东、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姚檀栋院士、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康世昌研究员、中山大学程晓教授、施建成分别作题为“全球变化观测:从ABCC到三极对比”“第二次青藏科考和亚洲水塔失衡的科学新认知”“冰冻圈快速变化的致灾效应与应对”“极地立体观探测体系建设:进展与展望”和“卫星遥感积雪研究 - 从模型到应用”的主旨报告。
大会由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数字极地专业委员会、云南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和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主办,云南大学国际河流与生态安全研究院、云南丽江玉龙雪山冰冻圈与可持续发展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同济大学、空间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和中山大学承办。
大会为期三天,围绕极地观测技术与平台、极地观测探测方法、极地环境变化、极地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极地可持续发展和行星极地探测与研究等六大主题展开研讨,共召开44场学术分会。(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