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11/18 16:05:39
来源:昆明市委社会工作部

昆明:党建引领聚合力 提升社区治理效能

字体:

  从污水横流、投诉频发到整洁有序、居民回流,从昔日物业“懒得管”、居民“不服管”到党员带头、居民共管……如今,云南省昆明市一批不同年代、不同类型的小区,正通过党建引领居民小区治理的模式创新,上演着一幕幕动人的“焕新”故事。

  党建引领 全域攻坚

  今年5月,云南省党建引领居民小区治理攻坚行动启动,昆明市探索将基层治理重心从“社区治理”向“小区治理”延伸,聚焦全市问题较多、群众反映强烈的272个居民小区开展集中攻坚,建立街道社区党组织领导下,以小区党组织为主导,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社会组织、居民自治组织共同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力求通过“解决一件事”推动“办好一类事”,提升群众获得感。

  在官渡区金马街道办事处东华路社区,“先锋管家”模式成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这个开放式无物业管理老旧小区,通过“先锋管家”服务中心下设6个“支部书记网格长+居民楼长网格员”党支部自治网格,发动了120名楼长和社区党员参与管理。

东华路社区工作人员介绍信息化监控调度系统(11月13日摄)。刘凯达 摄

  社区党委通过民主议事协商平台,形成居民每户每年缴纳100元“众筹”资金的决议;通过整合社区内部公共资源,将“引摊入市”、公共道路停车收费等经营性活动创造的收益用于反哺物业服务经费。

  协商议事 破解难题

  在推进居民小区治理过程中,昆明市通过搭建多元协商平台充分发挥协商议事机制作用,推出“红色议事亭”“四事工作法”等特色做法,让居民的事居民议、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

百大城市理想小区居民在“红色议事亭”协商讨论(11月13日摄)。刘凯达 摄

  在官渡区百大城市理想小区,每月固定的“1+3+N”联席会议机制确保了协商的专业性和有效性,例如在解决电动车治理这一难题时,社区党支部牵头组织多轮协商,最终协商建设智能车棚,确定“1元可充4小时”的惠民标准。

  今年以来,小区办结了门禁改造、绿植补种等20多项民生实事。同时,小区还打造了“普法小舍”,整合资源成立“法律明白人”工作室,今年已成功调解8起矛盾纠纷,居民满意度提升至97%以上。

润城九重锦小区设置的宠物公厕(11月13日摄)。刘凯达 摄

  西山区润城九重锦小区的“问、议、办、评”四事工作法,同样是协商议事的成功范例。该工作法由小区党支部牵头,汇聚党员、物业、楼栋长、热心居民等多方力量,通过这一工作方法,小区成功解决了活动室建设、电动车整治等难题。如今,“小区善治人才库”从最初的15人扩充到了48人,吸引了退休教师、上班族等不同群体的加入。

  多元共治 激发活力

  昆明市积极探索多元共治模式,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了以“信托制”“三方联动”为代表的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

  盘龙区云南铝加工厂小区建于20世纪80年代,曾因基础设施差、缴费意愿低,陷入“物业不愿来、业主不放心”的管理僵局。今年,在街道、社区党组织推动下,小区创新引入“信托制”物业模式,居民投票选聘物业企业,并参与资金管理,所有收支透明可查,小区物业费缴费率已提升至98.6%。

云南民族大学北院小区社区工作人员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11月13日摄)。刘凯达 摄

  云南民族大学北院小区则通过构建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企业“三方联动”治理架构,推动治理从“靠社区管”向“自治共管”转变。社区联动31家共建单位汇聚合力,针对老年人多的特点,社区改造“老年大学”“健康小屋”等,引入医养服务,已为3800余名老年人提供健康服务。

  从“先锋管家”模式到“红色议事亭”等协商议事机制,再到推行“三方联动”等多元共治模式……昆明市正通过党建引领居民小区治理,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让幸福家园的阳光照进社区。(完)

【纠错】 【责任编辑:徐华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