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候选区内,只见一簇簇蓝玉簪龙胆绽放在属都湖、弥里塘等区域的广袤草甸间,云杉与冷杉组成的林海随山峰起伏,完好的自然植被和生态环境有效保护了这一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为初冬高原增添色彩与生机。
近年来,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候选区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与修复、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等举措,逐步提升基础服务保障能力,生态系统得到有效维护。
从修复到提升 生态系统焕发新生机
作为滇西北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金沙江水源涵养的生态功能区,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候选区拥有“森林—湖泊—沼泽—草甸—冰川雪山”复合生态系统,是横断山脉特有种、狭域种和珍稀濒危物种的集中分布区,也是高山植物的分化中心,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
目前,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候选区共修缮了115.63公里巡护步道、4.60公里巡护栈道,新建管护站7个、哨卡3个,加强巡护体系建设。同时新建了3处生态公厕、污水处理工程及处理站3个,并完善垃圾处理、宣传牌、标牌等设施。
经过实施围栏封育封禁、湿地微地形改造、水系连通和补植补种湿地植物为核心的退化湿地恢复工程,近几年来,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候选区区域水源涵养、水土保持能力不断恢复,逐步提升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同时,代表性植物恢复试验和外来物种防治有效维护了野生珍稀植物群落的稳定性,提高了湿地生态系统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改善野生动物生存环境,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候选区对野生动物救护中心进行整体提升改造,开展黑颈鹤栖息地科学改造及中甸叶须鱼人工繁殖试验,探索主要保护物种恢复方法、技术和流程,不断改善珍稀物种的生存条件。
如今,秉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原则,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候选区内涵盖森林、草地等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项目正稳步推进,自然生态系统、物种及其栖息地、自然景观和自然遗迹的保护力度持续强化。
从监测到共管 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发展
据介绍,近年来,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候选区加大与中国科学院、西南林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及高校的合作力度,组织实施综合科学考察工作,摸清本底资源底数及资源分布状况,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综合监测网络,为生态系统保护提供科学数据支撑。
经过多年建设,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候选区内目前拥有全境野生动物实时动态监测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等4个科研监测平台,以及感知监测、红外相机监测、水质水位监测、鸟类识别、湿地碳汇分析与测算等多个系统,为物种的栖息繁衍和科学管理提供坚实保障。
一直以来,社区是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候选区生态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协同推进,国家公园创建给地方和群众带来更多实惠。
目前,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候选区范围内的村落正推进森林、草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等基础性工作,相关区域有序建成巡护步道,实施生态植被恢复工程,完成道路改造和管护站建设;积极推进退牧还草、封山育林,对部分草场和湿地实行封育管理,促进植被自然恢复;引导村民从传统半农半牧模式转向生态管护等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让生态保护与乡村发展形成可持续的良性循环。(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