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前,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文物管理所宣教部主任周林正为参观者讲解碑文背后的故事。74年前,他的外祖父昌恩泽,正是此碑的重要签字代表之一。当年,昌恩泽与其他民族代表在此盟誓,“一心一德跟党走”。
如今,作为盟誓代表的后代,周林在宣教岗位上见证着誓词碑精神在移民新家园的延续,“当年立誓的血脉,正流进更多人的心里”。

周林为参观者讲述民族团结誓词碑故事(资料图)。新华网发(董洁 摄)
赓续“盟誓”血脉 构筑共融家园
自开展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以来,面对“搬得出更要融得好”的课题,宁洱县立足县情、创新工作,交出了“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时代答卷。
走进普义乡普胜村半坡移民安置点,干净整洁的村道屋舍,色彩明快、主题鲜明的文化墙绘,人畜分离、整齐划一的联排式住宅,一幅井然有序、充满生活气息的乡村图景在眼前展开。
半坡移民安置点是李仙江梯级电站第一级崖羊山水电站宁洱县境内集中安置点之一,共安置哈尼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移民群众52户227人。作为移民工作的核心责任部门,宁洱县搬迁安置办公室科学规划、扎实推进安置工作,有效打破了原有的村落格局,为各民族群众在此共居共融奠定了坚实基础。

俯瞰普胜村半坡移民安置点(7月8日摄)。新华网发(杨亦麟 摄)
为凝聚起民族团结力量、加强文化认同,宁洱县搬迁安置办公室引领普胜村精心打造了民族文化墙绘、法治长廊、交心醒悟亭、民族活动室及户外文化大舞台等设施,巧妙地融合了哈尼族、彝族传统文化元素与本地特色、产业发展主题。
“在县搬迁安置办的推动下,这些文化设施不仅美化了村容村貌,更成为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普义乡代理乡长李春山介绍。
此外,普胜村通过党员干部示范带头,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深入机关、学校、村、组等,讲好民族团结誓词碑故事,增强各民族群众对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成功搭建起了各民族紧密联系的“连心桥”。
如今,各族群众在安置点亲如一家,在日常生活中互帮互助,共同参与村里的各项事务。村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续写民族团结誓词碑故事”的标语熠熠生辉,时刻提醒着每一位村民民族团结的使命。

普胜村干净整洁的村道和房屋(7月8日摄)。新华网发(杨亦麟 摄)
聚力产业兴村 铺就共富之路
“除了让各民族群众统一搬迁,共同生活,共享基础设施,从物理空间实现交流交往交融外,我们还依托移民村组特色资源,带动各族移民群众共同致富。”宁洱县搬迁安置办公室主任刀金鑫介绍,“发展是巩固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础。”
依托把边江畔优美的自然风光,普胜村半坡移民安置点组织各族群众共同开发游船观光、休闲垂钓、特色民宿客栈等,并打造“土货街”“河鲜市场”等特色消费场所。在农文旅融合下,各族群众互动日益紧密频繁。
咖啡是普义乡的传统支柱产业。近年来,普胜村半坡移民安置点采取“党支部+合作社+移民”的模式,引进龙头企业,合作开发打造咖啡等产业,带动多民族就业,编织起了民族共同利益网。

普胜村山坡上的咖啡树挂满了绿色的果实,长势喜人(7月8日摄)。新华网发(杨亦麟 摄)
“现在我们各族同胞一起种咖啡,一起琢磨种植技术,互相帮忙,收入稳定。比起移民搬迁前,大家的收入都翻了一番,生活更有奔头了。”普胜村咖啡产业致富带头人朱智平介绍,“我们打算抓住中老铁路沿线开发的好机会,改良咖啡品种,做高品质的精品咖啡。”
在宁洱县搬迁安置办公室的精准施策下,半坡移民安置点以“产业兴”促“民族和”,以“民族和”助“产业旺”。据统计,2024年底,半坡组村民人均年收入由搬迁前的2000余元跃升至2.23万元。“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巩固安置区民族团结良好局面,着力提升移民发展能力,拓宽增收致富渠道,让各族搬迁群众在安置区安居乐业、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刀金鑫表示。(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