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昆明10月29日电 题:当“银发族”爱上“候鸟式”旅居——在彩云之南感受银发经济里的民生温度
新华社记者王贤思
鸥鸣滇池暖,人随秋光迁。
随着北方天气转凉,来自西伯利亚的红嘴鸥如期而至,到“春城”昆明越冬。同样循着暖意而来的,还有成群结队的“银发候鸟”。他们在云南选择一个气候温暖的地方住下来,慢慢体验当地生活,享受生态环境、特色美食和民族文化。
适老化菜市场、医保跨省结算、旅居住房、免费景区……云南各地为旅居养老的“银发族”提供了丰富而贴心的各类服务。
重阳节前夕,记者走访昆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等地,探寻这些旅游城市如何以民生温度留住“银发候鸟”,让旅居养老产业焕发新活力。
清晨,走进昆明五里多农博广场,手拉着折叠车的老年人穿梭在摊位间,挑选着新鲜的果蔬。累了,他们可以在新改造的适老化条凳上歇脚;渴了,可以到服务站续上一杯热水。
五里多农博广场适老化改造负责人介绍,该农贸市场日均人流量达3万多人次,老年顾客占比过半,其中包含不少住在附近的旅居老年人。今年年初,该市场从老年人需求出发进行系统化适老改造:扩大休息区并全部配备带扶手座椅、安全指示牌换成超大反光材质、楼梯加装可放置菜篮的栏杆。
此外,部分摊位主动推出了敬老优惠,理发店、裁缝铺等也开进了农贸市场,理发只需6元、缝补衣物不到10元、70岁以上老人能免费冲洗照片。连医院也把服务点搬到了市场里,老人们买菜间隙,就能顺便量血压、远程挂个号,或者现场建立专属健康档案。
旅居生活的便利,就这样融在了日常的柴米油盐中。
对于“银发候鸟”而言,旅居的安心,还离不开医疗保障。在大理,大理州人民医院门诊大厅今年新增了多语言服务岗,配备藏语、粤语导医,医保窗口开通“跨省结算绿色通道”,为老年患者提供一对一指导,让“银发候鸟”们找到了稳稳的“医靠”。
数字化服务也在悄然改善老年人的旅居体验。在西双版纳,云南移动针对旅居人群“短期居住、灵活使用”的需求,推出随用随停无长期合约的旅居宽带服务。“我们通过大数据圈定景洪市141个‘候鸟小区’,提前完成网络覆盖,仅景洪沧江壹号小区就有近百户旅居家庭办理旅居宽带业务。”该公司西双版纳区域负责人张雅婵介绍。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银发族”在旅居途中实现了“边旅居边创收”。黄昏时分,昆明滇池边海埂大坝上,当地政府专门设立的直播区内,每隔几米便有主播对着屏幕热情分享着旅居日常。
来自贵阳的“浪妈”便是其中一位,她今年62岁。此前她是一名环卫工,如今她和两个儿子一起来到昆明,在大坝旁的民宿住下,边旅居边直播。“每天直播两小时,既能和网友聊天解闷,还能赚点生活费。”“浪妈”说。
为发展旅居产业,云南先后出台了《关于打造“旅居云南”高品质生活目的地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旅居云南建设三年行动》《进一步推动“旅居云南”高质量发展试点工作方案》等措施,让游客从短暂停留转向诗意栖居,把“住在云南”作为一种新的选择。
云南各地也在跟着老人的需求搭好旅居“台子”。昆明石林县推出旅居优惠政策,外地旅居满一定时长可享景区年卡或免票等福利,旅居人员可同等享受老年大学等公共服务;曲靖市部分社区推出了“候鸟食堂”等服务,从田间地头到餐桌,严格筛选每一份食材,确保新鲜优质;德宏州建成一批温泉度假酒店、康养旅居基地等,补上高端康养旅居市场的空缺……
旅居带来的不仅是民生温度,还有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云南全省旅居人数达380.1万人。截至今年8月,云南从事旅居业务的自然村达633个,比2024年增长11.5倍,盘活闲置房屋10543栋。越来越多的“空心村”成为乡村旅居样板,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