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昆明7月18日电 题:挣钱顾家两不误——云南红河激活“家门口”就业拓宽幸福路
新华社记者 李溪岩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德熙纺织厂的车间里,机器运转声此起彼伏,返乡务工的企业员工杨克级正低头熟练地操作机器。“以前在广东打工,一年到头回不来几趟。现在回到家乡工作,每月可以拿4000块钱,离家近,吃住方便,还可以得空带小孩。”杨克级笑着谈起现在的生活。
近年来,红河州以“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建设为抓手,让许多像杨克级一样的外出务工者,从“出远门”变为“近家门”就业。2024年以来,红河州共招引“小商”178个,建设务工车间181个,吸纳2.56万人就地就近就业,让他们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
在建水县临安镇,坐落着主营电子元器件制造的金亿志电子元件(云南)有限公司。公司前身为“小作坊”式代加工厂,后经建水县政府“家门口的务工车间”项目支持,公司盘活闲置厂房、扩大生产规模,如今已成为当地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带动周边群众致富的支柱力量。
金亿志电子元件(云南)有限公司工程助理杨鸿静介绍,公司在附近村子招聘用工105人,并对他们实行柔性管理。员工因处理季节性蔬果事务请假期间,公司会为他们保留岗位。针对不方便外出、又有务工意愿的年迈村民,公司则会将部分手工活派发到家,让老人们在家里也能做工补贴家用。
在就近就业的过程中,许多村民转变身份、增收致富,对自己的新工作有了更多认同感。
在蒙自市草坝镇,63岁的朱艳芬做了大半辈子的农民,如今入职蒙自春晓高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从事秧苗嫁接和零工工作。她说,以前农村都搞常规种植,靠天吃饭,现在引进公司发展特色农业,农民们的收入比以前增加了很多,在7月至9月的高峰期,1个月能拿1万多元。
当地许多年轻人也投身到“家门口”就业的热潮中,卢娅琪便是其中之一。作为本硕就读农业专业的年轻人才,卢娅琪现在蒙自春晓高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从事技术管理与行政对接工作。在她看来,回来工作是学以致用,为地方产业年轻化和可持续发展做贡献,而在这边她也能更好平衡工作和生活。“去年公司招了10多个年轻人,很多都是云南本地的。我也打算在这里安家。”
推动“家门口”就业更好发展,也需要务工人员不断提升职业技能。建水县通过引进数字青年创业园,在“家门口”用数字技术为当地人提升就业本领赋能。在建水县零工市场一层大厅,许多村民带着虚拟现实设备练习葡萄疏果技巧。
建水县委组织部组织二科副科长普志康介绍说,葡萄疏果培训为期9天,经过理论和虚拟现实实操培训并通过考试后,学员可以获得葡萄疏果证书,“建水葡萄疏果工在全国市场都比较受认可”。除了疏果培训,建水县零工市场还免费为村民开展民用无人机驾驶培训、直播电商培训等。
此外,建水县数字青年创业园还开发了“建水数字就业”微信小程序,帮助求职者足不出户即可获得“家门口”的就业信息。目前,“建水数字就业”注册用户已超1.2万人,服务企业435家,带动5000余名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
红河州通过“车间建到家门口、政策进到家门口、服务做到家门口、岗位送到家门口”的方式,正助力越来越多的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增收梦、致富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