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谷深深,江流奔涌。曾经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群山环抱,民生艰难。而如今,一条条公路穿云破雾,一幢幢新居依山而立,一项项产业蓬勃发展,绘就一幅以法治为底色的发展画卷。5年来,怒江州始终牢记“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的殷殷嘱托,法治实践如春雨润物,悄然浸润峡谷,成为推动怒江州走向善治与振兴的坚实力量。

“开门述法”会议现场(资料图)。供图
法治,是发展的“定盘星”
怒江州将法治建设融入改革发展血脉,以法治建设“一规划两纲要”和“八五”普法规划为蓝图,推动法治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以前和‘法’的关系,更多是遵守,别犯法就行,现在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首先想到的就是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权益、解决问题。”泸水市古登乡组织委员普琦说。从修订《依法治州委员会工作规则》到完善地方性法规,从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法治责任清单到开展“述法”考核,法治从“软约束”变成了“硬杠杠”,也成了干部干事创业的“护身符”。

开学季沉浸式普法游园活动(资料图)。供图
法治,是赋能发展的“引擎”
在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的关键阶段,法治成为打通堵点、赋能发展的重要引擎。在“美丽公路”建设过程中,政法机关主动将法律服务前置,组织精通政策、熟悉乡情的工作队,走进沿途村寨,坐在火塘边耐心讲解征地补偿政策,在田埂上倾听村民诉求,依法依规搭建沟通桥梁,成功调解涉企、涉地纠纷近百起,让这条“发展之路”在法治与温情的双重轨道上顺畅延伸。
绿色产业也在法治护航中焕发新生。福贡县鹿马登乡的王路恒,创建福贡县鹿马登乡路恒生态扶贫专业合作社种植草果,一度因合同不规范吃了亏。“现在不一样了,我们有标准合同,还有法律顾问把关,闯市场的底气足了。”他说。近年来,当地市场监管、公安、司法多部门联动,针对草果、咖啡、蜂蜜、茶叶等特色农产品,开展专项整治,严打假冒伪劣,规范电商合同,用法治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为防止群众因案返贫,怒江州建立起防止返贫法治监测与帮扶机制。在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营盘镇金满村,脱贫户和某因劳务纠纷陷入困境,法律援助中心第一时间介入,帮他依法维权,保住了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

综治中心成功调解一起纠纷(资料图)。供图
法治,是融合治理的“催化剂”
怒江多民族聚居,治理贵在融合,重在人心。“玛腊调解”“达比亚调解”“彩虹调解”……这些带着民族温度的调解模式,正成为基层矛盾的“解压阀”。在泸水市称杆乡称杆村,一场因林地界限引发的纠纷持续多年,直到“玛腊调解员”和法官走进村寨,用傈僳语讲法理、火塘对话解心结,双方最终握手言和。“法官背着国徽来开庭,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法律的公正。”称杆村村民李学华说。巡回法庭走进农家院落、田间地头,让法治以最质朴的方式抵达人心。
“法艺同行”活动中,法治内容被编进民族歌舞,在火塘边、广场上唱响。泸水市和谐社区,从大山搬来的群众,在社区综治中心就能办理户籍、咨询合同、解决就业纠纷等。“以前觉得法条枯燥,现在发现法律是实实在在的保护。”搬迁群众开干益说。
从“要我学法”到“我要学法”,法治正成为怒江州群众的生活习惯。5年来,怒江州开展普法活动2.3万余场,创建各级民主法治示范村200余个,法律服务回应率达100%。
站在新的起点,怒江州将继续高擎法治旗帜,让法治之根越扎越深,善治之果惠及千家万户,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书写更加壮丽的怒江新篇。(完)(段旭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