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创新“物质+服务”社会救助模式,积极开展试点工作,满足困难群众在生活照护、心理疏导、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多元化需求,为困难群众送去温暖与关怀。

社工上门辅导孩子做作业(9月13日摄)。
精心谋划 精准服务
巧家县制定社会救助工作实施方案,依据《老年人能力评估规范》国家标准,构建起“基础保障层、风险防范层、发展促进层”3个层级,以及“服务场域、内容、周期、方向、方法”5个维度的综融服务体系;通过政府采购引入昭通市慧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接服务,巧家县创建起“巧能成事·家道小康”服务品牌,为改革创新筑牢坚实根基。
在巧家县白鹤滩街道,社工上门为独居老人整理需求评估表,并根据评估结果将部分老人纳入长期服务对象,每月可享受不少于25日、60小时的照护服务。“我们通过‘大数据+铁脚板’的方式,组建4至5个需求调查小组,联合街道、社区开展入户走访,从生理、心理、经济等多维度评估救助对象需求,真正做到‘个别关怀,全面服务’。”巧家县民政局副局长陆鹏说。

社工们交流服务经验(9月16日摄)。
开展社会救助 保障群众生活
针对低收入家庭中有劳动力但因照护家人无法就业的情况,巧家县探索提供替代照料服务,并帮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在玉屏街道,一位居民丈夫去世后,因需照顾孩子无法外出务工,家庭生活困难。巧家县民政部门为其提供托管孩子服务,同时链接就业资源,帮助其找到一份离家较近的工作,既解决了照护难题,又增加了家庭收入。
截至目前,巧家县累计支出服务类社会救助资金91.07万元,为198户236名长期服务对象提供服务16210人次,开展主题活动、小组工作等短期服务149场5849人次,整合链接社会慈善资源7.86万元,惠及救助对象706人次,并带动30名服务人员实现家门口就业,推动5个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
构建立体化监管体系 提升服务质量
为提升服务质量,巧家县线上通过智能填表应用实时监控服务情况,线下开展季度满意度调查、不定期家访和服务督导。截至目前,巧家县已开展满意度调查8批次,家访298次,派遣5名持社工资格证的干部开展督导68次,发出反馈意见函8份,整改问题26个,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
如今,巧家县社会救助工作试点范围已从玉屏街道扩展到白鹤滩街道所有村(社区),未来将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持续优化服务,进一步完善“物质+服务”救助模式,用心用情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完)(张顺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