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诗玛的故乡——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20多个民族聚居。如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贯穿各项工作,走出一条符合边疆民族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自2017年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以来,石林县以“六个锚定”为抓手,精耕细作,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发展蓝图、法治框架、文化血脉和民生福祉,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一幅新时代民族团结、共同富裕、和谐发展的“石林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筑牢根本建立机制——以“主线”统领发展全局
在石林,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是必须答好的“必答题”。
石林县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领导责任、经费保障、目标考核等六大工作机制,将创建工作纳入综合考评和“一把手”工程,确保“主线”地位不动摇。

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资料图)。
法治,是保障民族团结的坚实屏障。石林县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明确写入《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自治条例》,以根本制度保障推动“主线”意识深入人心,成为全县各族人民的共同遵循。
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干部队伍是事业的根本。石林县坚持“四个特别”好干部标准,通过“万名党员进党校”、成立专家智库平台、加强专业能力培训等方式,全面提升干部职工对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的把握水平,为“当好排头兵”夯实组织基础。
凝心铸魂文化浸润——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也是团结的纽带。石林县明确,要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必须做好“凝心铸魂”文章。
当地充分挖掘“阿诗玛”这一文化IP的时代内涵,将其从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升华为中华文化大家庭的璀璨瑰宝。石林县制定实施《阿诗玛文化传承与保护条例》,成立传承保护中心,将《阿诗玛》改编为京剧、舞剧、交响乐等多种艺术形式,让古老传说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群众文化游演(资料图)。
在昆明,全国首列“阿诗玛号”地铁文化专列成为流动的文化风景线;在石林,“阿诗玛游石林”智慧平台让游客深度体验文化交融。
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石林县着力打造7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个民族团结广场、3条主题教育示范路线。14支“红石榴”宣传队伍深入村寨、校园、景区,用“乡音”传递“党音”。去年,640余场宣讲覆盖群众超8.7万人次。
在校园,石林县全面推进各族学生合校、混班混宿,国家统编教材使用率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率均达100%。“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理念,正根植于每一个孩子心中。
融合发展惠民利民——在共同富裕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共同发展是民族团结的保障。石林县坚持以发展促团结,让创建成果惠及每一位群众。
石林县瞄准人参果产业,建成了集种苗、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今年,全县人参果种植面积达18万亩,综合产值预计突破35亿元,惠及全县近半农业人口。
更重要的是,石林县创建“政府+科研院所+国企+社会资本+农户”发展模式,不仅让本地群众致富,还带动周边县(市)种植总面积超过45万亩。“金果果”串起了一条跨区域、跨民族的协作链、利益链与情感链。

欢度民族传统节日(资料图)。
旅游业是石林的传统优势产业。当地聚焦高质量发展,出台三年行动方案,以AAAAA级石林风景区为核心,打造A级景区集群。农文旅融合、露营基地等新业态蓬勃兴起。去年,1220万人次的游客和9万人次的旅居客涌入石林,这里成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广阔平台。
发展的“果实”正转化为民生的“殷实”。去年,石林县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3.6%和6.8%。166个自然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县”,基本医保、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一幅业兴、景美、民富、人和的幸福画卷正在“阿诗玛”故乡徐徐铺开。
基层善治春风化雨——绘就各族群众“三交”同心圆
基层是构筑民族团结大厦之基。石林县着力构建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社会结构,让交往交流交融成为日常。
在这里,“互联网+政务服务”全覆盖,让各族群众办事更便捷;社区“一家亲”工作站,让邻里关系更融洽。
在石林,有两个特别的调解室——“高玛饶”(彝语,意为“有话好好说”)和“阿诗玛”调解室。它们用“情、理、法”结合的柔性方式,将矛盾化解在萌芽。今年上半年,调解室累计受理案件3472件,调解成功率近七成。“阿诗玛”特色调解室的案例,成为基层治理的全国典型。
今日石林,民族团结的种子已在这片神奇的喀斯特土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阿诗玛”的故乡,正沿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崭新篇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