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乡蚕豆种植基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连片的豆株郁郁葱葱,饱满的青绿色豆荚压弯枝头,田间地头,百余位务工群众分散各处,有条不紊地忙着采摘、除草,热闹的劳作场景里,处处透着“家门口挣钱”的干劲与喜悦。

农户正在采收蚕豆(11月1日摄)。范美勋 摄
“以前在家只能种自家的几亩地,收入不稳定,现在到乡镇引进的企业务工每天能挣100元,还不耽误照顾老人孩子。”村民俸丽萍说。
这片丰收的蚕豆地,源自“企业+土地流转+务工”发展模式。此前,勐角乡积极引进农业企业,集中流转500多亩烤烟田,开展规模化、标准化的蚕豆种植。这一举措不仅有效盘活了“烤烟+蚕豆”多元经营模式,更为当地村民搭建起了“家门口的就业站”。

采收的蚕豆将装车销往市场(11月1日摄)。范美勋 摄
对于企业而言,本地化务工模式既大幅降低了企业的用工成本,又能依托村民熟悉土地特性的优势,提高蚕豆管护效率。据了解,村民们平均每天可采摘蚕豆5至6吨,这些优质蚕豆将销往上海等地,稳定销路的同时也给当地农户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
勐角乡发展“烤烟+蚕豆”特色种植业,有效带动群众增收。 “企业+农户”合作模式的持续推广,进一步扩大了特色作物种植规模,同时产业链条不断完善,让更多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实现稳定增收,为乡村振兴筑牢坚实的产业根基。(完)(范美勋)
【纠错】
【责任编辑:徐华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