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昆明11月11日电(记者丁怡全)刚刚召开的昭通市第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昭通市“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实施情况的视察报告》。这标志着昭通市人大常委会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常态化监督议程,通过制度化安排、全过程参与和靶向性建议,有力推动全市各族青少年交流从“有形覆盖”迈向“有感有效”。
报告显示,自2022年计划启动以来,在昭通市人大持续监督推动下,全市构建起“强统筹—聚主线—建平台”三维工作体系,累计开展各类主题活动1739场次,覆盖各族青少年32万余人次,青少年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个认同”优秀率从76.2%跃升至92.4%。
盐津县“石榴籽”篮球队成为“球场无民族、团结靠合力”的生动注脚;“乌蒙石榴红,籽籽心向党”同心营今年暑期组织74名各族青少年研学……一系列富有人大监督印记的创新实践脱颖而出。
审议过程中,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不回避问题,明确了五项刚性举措:强化统筹协同,责成市政府牵头制定职责分工方案,明确民宗部门统筹协调职能,破解“九龙治水”困局;创新资金保障,推动设立专项基金,对接沪滇协作资源,确保项目可持续、情感联结长效化;夯实数据根基,建立全市统一动态台账,对活动场次、参与人数、满意度等核心指标实时监测,杜绝“数字交流”;深化主线引领,按年龄分层设计内容,推广“故事+互动”育人模式;打造经验样板,系统梳理易地搬迁安置点、红色研学、非遗传承等特色路径,形成“一县一品”可复制案例集。
“青少年交流是民族团结的源头工程。”昭通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发挥人大立法、监督、决定、代表四大职能,推动将学校实践全面纳入计划框架。随着五项人大建议逐步转化为政府行动,昭通正以制度化、法治化、常态化的监督机制,推动各族青少年从“广泛交往”走向“深度交融”,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青春力量。(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