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云南省推进“兴滇润边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建设主题活动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举办。活动当天,调研团走进景洪市勐罕镇曼嘎俭村委会“三曼”村(曼空岱、曼峦站、曼空迈村)文明实践点,感受文明实践如何为边境村发展赋能。
“四三”模式打造乡村全面振兴“三曼典型”
闲置水塔变身网红“村咖”,旧鱼塘变为美丽泳池,低产胶林化作科普公园,老旧村居改造为特色民宿,村民变身乡村CEO和咖啡师……踏入“三曼”,昔日传统傣寨的蜕变生动呈现在调研团眼前。

闲置水塔改造成的乡村“休闲吧”(资料图)。新华网发
近年来,勐罕镇紧扣“兴滇润边新时代文明实践带”总体规划布局,立足曼空岱、曼峦站、曼空迈三村“地缘相近、资源相融、产业相连、民情相通”的实际情况,创新实施“联三措、借三力、探三路、育三才”的“四三”发展模式,形成乡村振兴“三曼”经验。
“三曼村”如今已被打造为“三曼乡村旅游综合体”,这是当地“借三力”赋能发展的具体实践。勐罕镇引入中国农业大学李小云教授团队,打造“政府+高校+集体+乡村CEO”多元协作模式,将“144”组团发展机制转化为制度优势,形成“共学共进、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同时,通过村社联建、村企联营,不仅提升了村民的经济收益,更强化了村民的集体归属感和参与感,推动“要我发展”向“我要发展”转变,形成“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共同体意识,推动“被动帮扶”向“主动发展”跃升。

村寨内的民宿(资料图)。新华网发
如今在“三曼”,80%村民吃上“旅游饭”,村集体收入增长近2倍,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振兴图景。
钱包鼓了,乡村美了,乡风文明也进一步提升。
勐罕镇深入推进“兴滇润边文明实践带”建设工作,试点打造文明实践“三曼联盟”,通过“大事共商、难事共帮”的共治机制,村民从“旁观者”变为“主人翁”,目前“三曼联盟”已经初显成效,形成了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生动局面。

“三曼”民俗体验(资料图)。新华网发
聚焦乡风文明与能力提升,勐罕镇还构建“宣传导、党员帮、示范带”的帮带机制。党员干部与致富带头人采取“一对一”“多对一”结对帮扶,从意识转变、房屋改造、品牌塑造到经营服务全程“陪伴式”指导,帮助村民“边学边干边致富”。通过典型引路、实践育人,村民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形成了“传帮带”的良性循环,实现了技能提升与精神富足的同频共振。
多元实践绘就“兴滇润边”新图景
当发展的成果浸润心田,便会绽放文明之花。“三曼”的典型实践折射出的是西双版纳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经验成效。

巴朵村开发的“雨林徒步”研学项目(资料图)。新华网发
据了解,西双版纳州紧扣云南省“兴滇润边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建设部署要求,探索形成了以中老铁路沿线、公路沿线村寨为“廊”,以边境村寨、农文旅融合重点产业区域村寨为“带”的“廊带牵引”实践格局,以“58个省级建设点+25个州级建设点+N个县级建设点”为重点,以“德润雨林”文明实践“五大行动”为抓手,推动文明实践阵地网络全面铺开、有效覆盖,有力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边境和谐稳定、乡风文明提升,为边疆民族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探索出富有地方特色的“西双版纳路径”。

在磨憨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宣讲(资料图)。新华网发
据介绍,西双版纳州在全省率先实施“兴滇润边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建设,有效赋能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农民收入和群众安全感、满意度长期保持全省前列。
在景洪市基诺山乡攸乐村委会巴朵村小组,“非遗研学之旅”“非遗体验之旅”等多条非遗旅游线路成为致富新路子,今年前三季度,巴朵村徒步旅游吸引游客12.77万人,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165.90万元,有效提升了村民的整体文明素养,为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在勐海县勐海镇曼袄村,“3元系列美食”催生了独特的“文明经济”,吸引众多游客和村民参与;在打洛口岸、勐满公路口岸等地开展的“用脚步丈量边境线”实践活动,将边境线转化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课堂,今年以来累计接待青少年群体4.5万人次;利用文化广场、农家书屋、村史馆等设施资源,打造出勐腊县勐满镇曼烈村“国门书社”等一批扎根基层、贴近群众的国门理论传播阵地……文明实践在西双版纳州开花结果。

开展中老“文明司机”安全培训实践活动(资料图)。新华网发
面向未来,西双版纳州将立足实际、积极探索,为“兴滇润边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建设贡献更多力量。(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