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11/03 10:00:52
来源:云南日报

云南省建设“兴滇润边新时代文明实践带”纪实

字体:

  文明长歌:八千里路云和月

  ——云南省建设“兴滇润边新时代文明实践带”纪实

  边境兴、边民富、边防固,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云南民族众多,要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切实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以边疆为卷、文明为墨,云南在推进边境幸福村升级版建设的同时,启动了“兴滇润边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建设。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一线三廊多点”擘画文明实践新图景,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聚力打造“国门宣讲团”“行走的思政课”等品牌项目,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依托中老铁路走廊推动文明交流与产业融合互促……全省沿边行政村文明实践站全面提升,口岸、机场、园区文明实践点串珠成链,边陲之地焕发文明新气象。

  中老铁路列车载着“阿佤人民唱新歌”穿越国境,缅甸少年在姐告国门书社高声朗读《三字经》,南腊中学师生在中老35号界碑前用脚步丈量爱国情怀,红河县乡村“家长夜校”文明新风随夜色浸润千家万户……云月共见,云南八千里边境,文明长歌激荡共鸣。

  “一线四廊多点扩面”绘就文明新图鉴

  一场别开生面的“跨国春晚”在2025年春运首日的中老铁路D87次列车上演。德国旅行博主罗伯特举着手机不停拍摄,老挝导游苏力被魔术表演逗得开怀大笑,澳大利亚游客安娜细细品尝云南普洱茶,车窗上的中国剪纸窗花掩映疾驰而过的热带风光,50余个精彩节目架起跨越国界的文化桥梁,中老铁路从钢铁动脉升华为文明交流的“黄金一线”,为“兴滇润边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写下生动注脚。

  云南与老挝、越南、缅甸接壤,4060公里边境线,是地理边界,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沿。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党中央关于边疆治理各项决策部署,落实省委、省政府打造边境幸福村升级版要求,2025年3月,云南省创新启动“兴滇润边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建设三年行动(2025—2027年),全力打造具有中国元素、云南特色、辐射周边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

  翻开蓝图,数据勾勒战略纵深:“兴滇润边新时代文明实践带”辐射“8+1”州市(8个边境州市+昆明市),覆盖全省57.28%人口、全省55.34%国土面积,及全省58.67%地区生产总值,争取3年内各州(市)至少打造1个成熟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提升374个沿边行政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化惠民活动全域覆盖,并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助力打造“旅居云南”品牌;构建“一线四廊多点扩面”格局,从4060公里“文明黄金线”,到贯通机场、铁路、公路、水路的“四廊”,再到口岸集群与数字矩阵交织的“多点”,文明实践新图鉴加速成型,全力推动全域全民实践迈入3.0版。

  变蓝图为现实,“兴滇润边新时代文明实践带”正以机制破题,推动多元资源向边疆奔流——

  省直部门资源协同下沉。省委社会工作部发挥志愿服务优势,动员各类志愿服务力量参与到基层理论宣讲、乡风文明建设、移风易俗、“一老一小”关爱帮扶等志愿服务活动;省民族宗教委创新实施374个边境幸福村建设并出台巩固提升方案,在巩固提升行动中予以实践带建设有力支持;省交通运输厅将文明实践融入绿美交通、农村公路提升等工程,统筹推进“四廊”建设。

  省教育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联、省外办、云南机场集团、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昆明海关等部门积极支持“兴滇润边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建设,有效整合资源,全力推动政策、项目向边境倾斜。

  行业资源活化。开设文明出行课堂,建设“书香昆铁”读书矩阵,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打造中老铁路、丽香铁路2条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线及26个示范站,让铁路通道成为“文明出行新风尚”的移动展台;以昆明长水机场为中心,云南航空产业投资集团联动丽江、西双版纳、芒市等口岸机场及柬埔寨暹粒吴哥机场,打造“中柬文化走廊”,开展非遗展示、鲜花即时零售、“花式接机”等特色服务……

  中老铁路化身文化通道,机场变成“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第一展厅,交通走廊的功能被重新定义,成为展示现代文明、生态绿色、多姿多彩、和谐幸福、开放包容的云南生活文化长廊。

  高校资源浇灌。6月28日,入选全国首批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共建的20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之一的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昆明与“兴滇润边新时代文明实践带”上的蒙自市、腾冲市、瑞丽市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签订结对共建协议,标志着云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共建工作正式启动,共建“基地”和实践中心推动高校智力加持实践带建设。

  同时,全省组织高等院校、文明单位等与边境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结对共建,推动中国传媒大学“光明影院”文化公益项目落地昆明市西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链接中央音乐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新时代文明实践研究院在大理市和弥渡县、临沧市建立实践基地,积极争取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优质资源下沉云南,对接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国门宣讲队”,推动高校理论宣讲资源直达边疆。

  文明之光点亮八千里边境线

  晨曦中的中缅边境线71号界碑旁,德宏州瑞丽市姐相镇银井村国门书社的灯光渐次亮起。缅甸少年温奈与中国伙伴共执一笔,在作业本上交替书写汉字与缅文,他说:“这里是我梦想启航的地方。”窗外,两国村民共用的水井边传来傣语问候声。在这片“一寨两国”的土地上,新一天的文明交融悄然开启。

  文明新风吹拂处,地理边界成为精神纽带。

  从丰富的文化产品供给,到对文化遗产与文物的精心保护和宣传,再到做特做亮“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等品牌活动,云南省持续推动沿边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组织各级文化文艺志愿服务队伍,深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文艺实践活动,让美的种子在边境沃土中绽放,让文化的甘霖浸润边陲每个角落。

  同向编织内核,提升边疆地区的精神风貌和文明素养的同时,“兴滇润边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向周边国家生动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

  柔性治理化解边界难题。瑞丽市姐相镇的“国际小法庭”,镇司法所、边境派出所、边防检查站干警、村寨老人和缅方村寨头人共同化解边民纠纷,“胞波情谊比金子珍贵”成为化解耕牛越界问题的钥匙。全省以红河县为试点,创新开展乡村“家长夜校”文明实践活动,受到老百姓欢迎;今年3月,全省乡村“家长夜校”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现场推进会在红河县召开,乡村“家长夜校”在全省推广和深化。同时,全省深入开展“五个普及”实践活动,不仅为解决了乡村“一老一小”问题提供有效路径,提升了农村教育素养,丰富农村家庭教育内涵,更推动了乡风文明,解决当前乡村突出的社会民生问题。2025年上半年,“8+1”州市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综合满意率平均为97.97%,高于全省平均的97.25%。

  行走的思政课扎根国土。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南腊中学百名师生徒步勐满口岸边境线,在中老35号界碑前,少年们的队礼在烈日下纹丝不动,孩子们用脚步感受国土,爱国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行走的思政课让爱国情怀扎根大地,成为边境思政教育的金色名片。

  文明互鉴传递中国温度。缅甸“3·28”地震后24小时,云南救援医疗队携物资飞赴缅北;德宏瑞丽“中缅民心相通大舞台”举办12期,2000余名缅籍民众与边民共跳目瑙纵歌;“游云南·看越南”滇越红色研学路线为两国青年搭建起跨越国界的沟通桥梁。

  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八千里边境,文明美美与共。

  文明之花在云岭大地绚丽绽放

  3月,曲靖市马龙区鸡头村街道盛家田社区大凹子居民小组,志愿者与村民共同清理房前屋后的杂草,火塘边一场特殊连线正在展开。屏幕上,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召存信的后代赵珍,讲述着祖辈1951年剽牛盟誓的故事。“我们都是收信人!”马龙区委统战部负责人带领众人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给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的重要回信。“一心一德,团结到底”,这场续写誓词碑精神志愿活动让历史盟约在新时代志愿者手中接力传承,民族团结基因在边疆大地的文明实践中生生不息。

  文明沃土滋养下,发展成果可感可及——

  治理有效让乡风更文明。结合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云南省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巩固绿美乡村建设成效,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传承保护优秀农耕文化,在普洱、红河等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区,每年投入专项资金开展传承保护。依托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等独特资源,充分挖掘农耕文化遗产价值,开发特色农产品和农业文创产品,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沧源佤族自治县“世界佤乡·秘境沧源”精品景点线路获得2024年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现场推介。

  非遗从展馆走向烟火人间。临沧市镇康县,“阿数瑟”山歌在黄金周引爆客流:中缅美食街单日人流破万,辣椒蘸水供不应求;“巡边游”线路串联界碑与同心树,游客许愿条“愿山河无恙”在跨国祈福林飘扬。“山歌把游客唱进来,把好日子唱出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三妹笑着说。

  文明品牌重塑乡村格局。“黑泥塘村”,一个雨季泥泞的傈僳族寨子,如今更名为保山市腾冲市猴桥镇国门新村,站在民族文化广场眺望,青瓦红墙的傈僳族民居与五星红旗交相辉映,不远处猴桥口岸货车川流不息,4882亩林下草果年增收300万元,边民互市贸易额增长94%,村民的民宿月入超8000元;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白沙镇,从“有女不嫁”到“全国文明村镇”,火山岩民宿房价破千,24万游客为乡愁买单。

  数据见证文明生产力:截至2025年一季度,8个边境州(市)完成农村卫生户厕改造建设47259座,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均超52.99%,村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均达90%以上。绿美乡镇、绿美村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乡村颜值不断提升。2025年上半年,“8+1”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116.45亿元,平均增速4.6%,高于全省的4.4%;旅游总人数36728万人次,平均增长3.23%,旅游收入4146.07亿元,占全省63%,文明实践正释放出强劲的经济推力。

  文明交响让幸福的地方更幸福

  “司莫拉”在佤语中意为“幸福之地”。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保山市腾冲市清水镇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嘱托“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总书记的嘱托化作五载躬耕:幸福产业化,大米粑粑厂飘香,幸福咖啡屋氤氲,文旅融合推动人均收入跃至2.2万元;治理现代化,“幸福护卫队”推动实现交通消防“零事故”、矛盾纠纷“零上交”,党员网格员手机里存着全村急难愁盼清单;文化活态化,新米节祭典融入民族团结教育,佤族木鼓舞与游客欢笑声在篝火旁交响。

  “过去火塘边聊温饱,现在书吧里谈创业。”村民李发顺的陶艺坊年接待游客超万人。总书记嘱托的“更幸福”正在佤山化作物质和精神富足的笑脸。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兴滇润边新时代文明实践带”立足“兴滇”的发展任务和“润边”的特殊使命,以发展促稳定,以文化聚人心,以文明固边疆,打造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在边疆民族地区生动实践的亮丽风景线。

  口岸通,人心通,文明互鉴路更宽。

  磨憨、河口、瑞丽等重点口岸焕新升级,猴桥、清水河等节点口岸功能拓展,全省“1+3+4+N”口岸发展格局加快成型,呈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越南方向,河口公路口岸年通关能力提升至1500万人次;缅甸方向,瑞丽、畹町口岸设施持续完善,通行能力不断增强。边民互市,落地生金。企业开展边境小额贸易可获得贴息支持,替代种植返销贸易额持续增长。一条条惠民政策,让边境贸易活起来,让边民口袋鼓起来。口岸不仅是物流的枢纽,更成为文明交流的窗口。

  文化“走出去”,经贸“活起来”。

  从远赴阿联酋迪拜举办的云南特色商品推介会,到与柬埔寨、泰国开展的经贸交流活动,云南的花卉、咖啡、坚果、生物医药等特色产品走向世界,“滇货出海”的步伐愈发稳健。依托全省34个文创园区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云企出海”如火如荼。云南省“打造语言服务基地推动文化走出去”案例入选获评国务院服务贸易最佳实践案例,10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13个重点项目获得认可。文化为媒,经贸为桥,云岭风采在世界舞台绽放光芒。

  文明的种子在云岭大地上破土成林。

  获评2025年“全国文明村镇”的保山市腾冲市蒲川乡清河村,文明实践沉淀为“1+N”志愿服务体系,茶艺传承队活跃在古茶园,边境普法队巡防在界桩旁,物质富裕与精神充盈同频共振,乡村振兴有了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

  长歌未央,征程扬帆。“兴滇润边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徐徐铺展,是边疆治理现代化在云南大地的实践体现,是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在西南国门的璀璨华章。当文明的星光汇聚成河,当实践的脚步永不停歇,八千里路云和月下唱响壮丽长歌,各族人民将携手同心,共绘和美边疆文明诗篇。(记者 王丹)

【纠错】 【责任编辑:刘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