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8月22日在昆明举行,180个项目(人)获2024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
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现场(8月22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 摄
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张喜光,长期从事地层学与古生物学研究,2002年进入云南大学后,开始深入研究云南澄江、小石坝生物群。基于大量地质原始数据,以及处理成吨岩石所获数以万计的微体化石和小石坝化石,跻身该学科研究的世界前沿。“持之以恒认定这个方向,实践证明就能出成果。”张喜光说。
以“磨矿系统可视化能量配置及其耐磨材料适配技术”项目获云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代表李祖来介绍,该项目解决了磨矿系统碰撞能量效率低,耐磨衬板变形开裂、耐磨钢球破碎率高导致无法满足配置要求的难题,实现了磨矿配置和耐磨材料间的协同优化,打破了国外磨矿系统优化技术的国际封锁,碰撞能量利用效率和磨矿效率显著提升,较国外最先进技术分别提高20%和3%以上。李祖来认为,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是驱动经济发展的“一体两翼”,需要紧密融合,相互支撑。
以“重要药食兼用资源精准制造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获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代表田洋介绍,功能因子发掘与制造是药食兼用资源产业发展的核心环节。“立足云南资源禀赋,我们需要做到资源数据化,数据功能化,功能食品化,食品制造化。”田洋表示,下一步,将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带动全产业链的转型和升级,促进高原特色产业发展。
“云南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项目获云南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该项目以影响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产业化应用中的关键科技和育种问题为研究内容,使不育系选育周期从10年缩短到3年,选育效率提升5倍以上,平均制种产量从100-150公斤/亩提高到260-300公斤/亩,且育成的不育系在后期使用中无需再次进行育性提纯。“杂交小麦突出的高产耐旱特性,契合了云南省冬春干旱频发的小麦生产气候条件。”获奖代表李宏生表示,作为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坚持把成果写在云岭大地上,是科技应用到实践中最有效的捷径。
“复杂国土空间智能治理关键技术”项目获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奖代表魏晓燕介绍,该项目提出了复杂国土空间星空地协同立体监测技术与时空大数据场景态势感知技术,建立了顾及生物多样性与自然资源资产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模型,研发了用途统筹的复杂国土空间格局智能优化技术,开发了国土空间治理高性能计算和主动推送服务技术,首次建成全域全要素覆盖的多尺度云南省国土空间调查监测数据库。
据介绍,本次获奖项目锚定云南省“3815”战略发展目标和高质量发展需求,强化科技成果与重点产业紧密结合,强化青年科技人才“生力军”导向,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导向,强化原始创新、协同创新,是云南省科技创新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赵普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