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间互动交流。
普洱市第一中学。
学生开展室内活动。
2025年是云南新高考首年,普洱市高考成绩较往年实现了量的突破、质的提升,成为普洱教育综合改革成效的生动体现。
普洱教育在深化改革中改出了信心决心、改出了活力动力、改出了成果成效。从2021年9月召开全市教育大会制定“教育十条”,到2023年9月出台《普洱市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普洱市教育综合改革不断走深走实,通过“一把手”抓教育、启动教育“补短板”项目、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等措施,全面扭转了普洱与全省教育先进地区差距不断拉大、优质生源持续流失的局面,全市教育事业稳步向好,群众满意度逐步回升。
抓实“一把手”述职,构建“书记抓、抓书记”教育工作格局
普洱市抓住县(区)委书记这个关键,大力推行“一把手”教育工作述职制度,市委连续3年召开县(区)委书记教育述职会议,构建“书记抓、抓书记”教育工作格局,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按照教育教学规律,述职时间一般安排在每年8至9月。聚焦县(区)委书记统筹、推动、保障教育职责,晒成绩、亮差距,重点报告工作完成和问题解决情况。
针对存在的问题、短板和差距,尤其是未达时序进度的年度任务、全市排名末尾的有关指标,找准难点堵点,深入分析问题出在哪里、工作卡在哪里,结合实际提出工作思路、措施和目标。
述职开展前,市委、市政府领导按照挂联县(区)制度,深入一线实地调研,通过市委专题会等形式进行分析研判,结合年度重点工作任务,明确述职重点,并点题确定1至2个必述问题。比如:2022年的必述问题确定为教育“补短板”项目完成情况,2023年的必述问题为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措施”落实情况,2024年的必述问题为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落实情况。同时兼顾提高入学率、做好控辍保学等常规工作,不断提高述职工作的精准性和实效性。
推行县(区)委书记年度教育工作述职制度,有力督促各级党政“一把手”积极行动、主动作为,着力破解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难点、痛点和堵点问题,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市委常委带头挂钩联系县(区)教育工作,市级党政领导分别挂联1所高中和1所薄弱学校,当好“编外校长”,解决学校实际问题300余个。有效破解了长期推不动、推不快的问题;改变了各部门各吹各打、合力不强的局面;扭转了教育部门缺乏权威、说话不管用的困境。通过“一把手”以上率下,营造起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发展的浓厚氛围。
补短板强弱项解难题,努力打好教育翻身仗
人才短缺、保障不足、投入不够一直是困扰普洱教育发展的瓶颈。如今,通过推动“一把手”抓教育,启动教育“补短板”项目建设,这些老大难问题得到有力破解。
“顶格”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全覆盖构建市、县支持教育人才发展工作体系,从保障教师编制、提高引进待遇、优化招聘流程、加强校地协作等方面着手,打出教育人才引培制度“组合拳”。常态化开展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校园招聘,顺利招引部属师范院校、“双一流”大学毕业生109名,累计引进新教师2796人。2025年以来,累计签订意向协议283人,其中研究生学历54人、本科学历229人,部属师范院校毕业生28人,985、211、“双一流”高校毕业生38人,实现了从过去“招不到教师”到好中选优“挑教师”的转变。
强化教育资源保障。市县财政全力筹措资金17亿元,拿出最好的地段新建13所幼儿园、15所小学,项目全部建成后新增学前和义务教育校舍29.84万平方米、学位2.76万个,将有效解决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义务教育乡村弱、城镇挤、大班额、大校额等问题。
“真金白银”支持教育。牢固树立“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理念,千方百计加大教育投入,从2021年起,市级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经费专项用于开展教学科研,安排450万元经费专项用于实施“三名”工程,新增4000万元用于教师绩效考核。不断优化完善绩效奖励机制,确保绩效工资向一线教师、重点岗位、班主任、思政课教师等重点群体倾斜,让优秀教育人才“愿意留、干得好”。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综合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普洱教育综合改革的核心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普洱市教科所所长贺应彪介绍,针对群众关注的“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通过全市范围开展教学分析、查摆问题,精准研判全市教育教学质量存在的堵点:尖子生比例偏少,数学、英语短板明显,城乡、校间差距较大等。
坚持问题导向,普洱市教体部门从教育规律出发、从教学一线着力推动改革。树立“教学中心、质量核心”的意识,真正让教师回到本位、使教育回归本质。
以“述评考”激发教师活力。每年组织党组织书记、校长、班子成员和科任教师开展述职、测评和考核,激发教师队伍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别是全市统一开展“师生同测”,共有3880名教师参加,并纳入统一阅卷,检测教师的基本功和教学水平,倒逼教师主动提升专业能力。启动“补英强数”工作,对75名高中数学教师和70名高中英语教师进行了专题培训,着力建强学科教师队伍,重点攻克短板学科。
以集团化办学和“县管校聘”促进师资流动。实施基础教育优质资源辐射引领工程,成立30个教育集团、13个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1个学区。完成第二轮“县管校聘”工作,交流教师1654名、骨干教师377名、校长86人,整合资源、以强带弱、以城带乡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全力推动招生制度改革。2023年,通过市区一体共同发力,思茅主城区公办幼儿园和优质初中实行电脑随机派位方式录取,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招生工作迈出了历史性步伐。2024年,全市所有县(区)全面推行阳光招生,严格执行“学校划片、就近免试入学升学”和“公民同招”政策。监测数据分析显示,自全面实施招生政策改革以来,主城区8所初中校际差异系数正逐步缩小,优质资源的蛋糕不断做大。
稳步推进“一县一名校”“办优市一中”工程,提级管理18所县级高完中,大力推行扁平化管理、精细化教学,推动教研员驻校教研,充分发挥“组团式”帮扶、“省管校用”和“九大学科送教”作用,推动普洱高中教学质量稳中有升。
2025年,全市有10413人参加6月高考,本科上线5074人,同比增加640人;本科上线率49%,同比提高9个百分点。600分以上考生205人,同比增加107人,增幅109%,其中历史类1名考生成绩进入全省前50名,2人进入全省前100名;普洱一中600分以上112人,同比增加57人,全市历史类和物理类最高分均出自普洱一中;思茅区、景谷县、墨江县等县(区)高考本科上线人数,均出现较大幅度增长。(记者 沈浩 胡梅君/文 高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