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雅韵滇峰”中华文化传承社会实践团利用7天暑期“三下乡”实践,完成了一次“00后”与百年滇剧的“跨时空对话”,用跨界实践为滇剧的传承注入新动能。
在云南省图书馆,团队成员们将12册滇剧善本扫描后存入团队“滇剧数字种子库”,完成数字化建档。
同学们在马家大院观看庭院式滇剧《借亲配》表演后与艺术家们合影(7月9日摄)。
在昆明老街,团队成员开展了关于滇剧的问卷调查,通过收集问卷,同学们对滇剧的“代际断层”之说有了更新的解读。
在马家大院,同学们欣赏了《借亲配》演出,一级演员陆湘璇的表演让同学们感受到“台上一分钟”的不易。云南省滇剧院院长王润梅对同学们说:“你们的3D打印技术能解决传统盔头笨重的问题,大国工匠的故事也完全可以搬上滇剧的舞台。”这让同学们意识到原来机械制造与非遗传承能在戏台道具上找到结合点。
同学们到昆明官渡古镇与滇剧艺人交流(7月10日摄)。
在官渡古镇,同学们与市民畅聊滇剧的黄金年代,听古渡梨园滇剧花灯传习馆负责人洪小柱讲“用热爱熬成的岁月”,“传承”二字在同学们心中有了更沉重的分量。
同学们到安宁市雁塔村探班非遗滇剧网络短剧的拍摄,协助场务工作(7月11日摄)。
在安宁市雁塔村,同学们探班《风起兮》剧组,这部以“直播+鲜花饼”为切口的网络剧,讲述了主角曹飞鸿从追逐流量到守护滇剧的成长故事,让同学们看到了非遗的另一种可能。剧中“云纹手机支架”等道具为同学们带来启发,滇剧传承也能找到传统与现代的“黄金比例”。
“雅韵滇峰”中华传承社会实践团合影(7月11日摄)。
“可以用3D打印做轻量化盔头!”“舞台机械改良能让巡演更方便!”同学们很快想出了自身专业与滇剧的结合方式——机械设计专业研制可折叠舞台骨架,电控技术实现“流动戏台”快速搭建,3D扫描建立盔头数字模型库……
在云南省滇剧院排练厅,同学们在乐器与身段里感受到滇剧之魂;同学们还走进昆明市盘龙区上东迪佳幼儿园开展非遗课堂,向孩子们科普滇剧知识。
同学们到云南省滇剧院观摩研学(7月14日摄)。
7天的时间里,12册善本完成数字化建档,683份问卷勾勒受众画像,2项校企合作意向落地,322名市民体验滇剧魅力,滇剧的兴趣种子在幼儿园孩子们心中被播下……“雅韵滇峰”中华传承社会实践团与百年滇剧正产生新的碰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