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06/30 21:36:01
来源:新华网

昆明滇池度假区:文化“人气”转化消费“动能”

字体:

  “老板,再来两杯‘奔爱’冷萃,打包带走。”在昆明滇池畔海晏村的“落日咖啡馆”里,高考结束来昆明游玩的成都学生秦言一边下单,一边和朋友与日落合影。在她的社交媒体上,定位是“昆明最美落日打卡点”,配图则是这杯印着“奔爱”字样的咖啡。咖啡馆里,返乡创业青年李华忙着制作手冲咖啡。“去年,我这个小店营业额突破了80万元。”李华说。

  从一个普通的村落,到一个“网红”消费地标,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以下简称“滇池度假区”)党工委副书记熊坚表示,“流量的背后,是文化的‘破题’。”

游客手举咖啡与滇池合照(6月28日摄)。新华网发(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 供图)

  从艺术植入到消费激活

  “我们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把在各自领域最有想法、最有资源的人请进来,让他们来帮我们出主意、做项目。” 熊坚介绍,在连续举办两届文创大赛后,“滇池文化大使”计划应运而生。

  “滇池文化大使”们以艺术为乡村注入了最初的吸引力,漫画家李昆武便是其中一位。他以“土墙作画,乡愁作笔”,用半年时间在昆明杜曲村绘制了上百幅墙画,内容涵盖山川风物、村居农田、人文历史、民俗乡情。这些乡愁漫画让这个村庄成为“网红打卡地”,吸引了国外艺术家和学者前来参观拍摄。“很多国家的民众对中国乡村生活有着强烈的好奇,也许因为乡愁是人类共同的情怀。”李昆武说。

  李昆武还把这份“滇池乡愁”带到了国际舞台。2024年,他先后受邀赴法国、比利时举办个人画展,将描绘中国普通百姓生活的作品带给世界,引发了广泛的共鸣。

  这种艺术植入的模式,在滇池度假区大渔街道办事处石城社区得到了更系统化的升级。由“滇池文化大使”、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罗江牵头在石城社区成立的美育基地,每年举办不少于10场艺术培训,吸引超过200名学员和艺术家驻留创作。艺术带来了人气,人气催生了商机。围绕艺术基地,石城社区顺势打造出“周末双市集”模式:周六是文艺清新的花海市集,周日是烟火气十足的农贸赶集,吸引了大量客流。

临湖店铺早早坐满了人(6月28日摄)。新华网发(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 供图)

临湖店铺早早坐满了人(6月28日摄)。新华网发(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 供图)

  从“好风景”到“好生意”

  近年来,滇池度假区通过一系列具体的项目和活动,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可消费的产业,让沉睡的文化遗产“活”在当下。

  “天下第一长联”大观楼长联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如何让游客“读懂它”?首届环滇特色美食大赛的答案是“吃懂它”。

  厨师们将长联解构为“景色、历史、人生、地理”4大主题,每一句诗词都对应一道精心设计的菜肴,一菜一典,一馔一景,“大观楼长联宴”成为昆明文旅消费的“新宠”。五一期间,主题餐厅的预订量环比增长60%。

  从高端宴席到日常咖啡,滇池度假区精准把握不同消费群体的脉搏,将滇池文化内核演绎出层次分明、互为补充的产品线。

  据介绍,滇池度假区构建了“9+1”品牌矩阵,以“奔来”为核心IP,整合了9大文化载体:既有“滇池文化大使”这样的智力引擎,也有“奔来书院”“奔来书屋”等实体文化空间;既有“大观楼长联宴”“奔爱咖啡”这样的爆款消费产品,也有“奔来艺术空间”提供的沉浸式体验;同时,《滇池七点半》栏目与“奔来直播间”“滇池论坛”等平台,则构成了传播和品牌提升的矩阵。矩阵中的“1”,即“大渔金三线”旅游公交,将石城村、杜曲村、海晏村等散落的文旅地标串珠成链。

开直播晒风景是来云南旅居的日常(6月28日摄)。新华网发(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 供图)

  文化“活水”激荡消费潮

  “激活了文化的‘人气’属性,不仅能提升品位,更能创造实实在在的消费价值。”熊坚说,文化引擎一旦发动,其带来的消费增长是显著而持续的。2024年,滇池度假区游客量增长39.89%,旅游总收入增长45.21%;以海晏村为代表的“落日经济”,带动村民户均增收超过10万元;一场咖啡嘉年华,吸引游客65万人次,拉动消费近亿元。

  文化的深度挖掘也在持续进行。“滇池文化大使”、文史专家郑晓云提出建议,将滇池文化更多地融入长江文化,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上游中心地标”,以此为未来更大规模的大众旅游消费蓄力。

  “滇池度假区以‘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的发展理念,深度融合在地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通过系统性规划、项目落地和品牌创新,形成了‘文化资源活化—场景空间构建—品牌IP输出—产业生态协同’闭环,推动了区域消费的升级。滇池度假区以系统性的实践,生动诠释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内涵,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注入动人的‘滇池烟火气’。”滇池度假区党工委书记李绍俊说。(完)

【纠错】 【责任编辑: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