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以创建高黎贡山国家公园为引领,坚持增绿与增收、生态与生计并重,让保护与发展同频共振,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
高黎贡山泸水段结合实际情况,全市组建8038人的森林和草原管护队伍,规划41条重点巡护线路,设立5个巡护哨卡,全方位对保护区重点区域、重点地段、重点保护对象进行日常巡护管理。
怒江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近地保护基地(资料图)。
科技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
“我们常态化开展巡护与专业化监测相结合的立体管护模式,以‘人防+技防’双轮驱动,全方位推进生态保护与监测体系建设,2022年高黎贡山国家公园泸水段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共设置植被监测样地14块、动物监测样线13条,布设红外相机500余台,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精准数据支撑。”泸水市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和生华介绍。
在珍稀物种保护上,泸水市积极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探索人工繁育、野外回归等保护措施。2023年8月,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怒江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近地保护基地建设项目动工,目前已建成温室育苗房、炼苗区、工具房等区域,并完成室外水电配置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可对本土植物进行人工繁育、栽培。通过实施一系列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高黎贡山泸水段森林资源得到系统性守护,生态稳定性持续向好。
高黎贡山山林(资料图)。
全民共管 从“旁观者”到“守护者”
泸水市积极将社区共管作为生态保护的重要抓手,通过政策引导、宣传动员和技能培训等,引导当地群众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截至目前,泸水市已有8000多名群众加入护林员队伍,成为守护高黎贡山的“绿色哨兵”。
今年是泸水市鲁掌镇三河村村民乔兴华担任护林员的第9个年头,他主要负责日常巡护、科普宣传等工作。“以前,村里滥砍树木、非法捕鸟的现象屡禁不止。”乔兴华回忆道,“经过这些年的持续宣传与引导,现在村民们不仅主动爱鸟、护鸟,还会互相监督保护生态环境。”
凭借得天独厚的生物生态资源,泸水市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全力激活“绿色经济”,布设了长度271.5公里的泸水市国家步道,串联起了姚家坪、风雪丫口、片马口岸、听命湖、三河等片区的文化、自然资源,让游客感受高黎贡山魅力的同时,也让当地群众享受到生态保护带来的红利。
近年来,三河村以“331”产业发展思路,即种好核桃、花椒、楤木“3棵树”,草果、重楼、黄精“3棵草”和护好怒江百鸟谷“1只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村民们积极创办“鸟塘”生态帮扶车间和鸟家乐,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体验。
观鸟爱好者正在拍摄(资料图)。
三河村村民袁开强和妻子便是这场生态致富实践的受益者。2020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瞅准“观鸟经济”商机,开办了泸水后谷农庄和鸟塘。“我们村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北京、上海等地的游客,甚至国外的观鸟爱好者都慕名而来。平时我带着客人去鸟塘观鸟、摄影,结束后再带他们回家尝尝农家菜,一年收入也能有三四万元”袁开强说。
“通过打造特色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观鸟经济’,聘用当地村民担任护林员等一系列举措,让群众从生态保护中受益,切实提升了群众守护绿水青山的主人翁意识。”和生华表示。
“我们将持续打好工作前站、夯实发展基础、筑牢保护堡垒,让‘高黎贡山我来护、生态安全我有责’的保护观念不断深入人心。不断引导群众,让人人成为生态环境的‘参与者、践行者、受益者’,为高黎贡山的绿色发展及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泸水力量’。”和生华坚定地说。(完)(高庆英 张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