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2021年10月在云南昆明召开,将是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会议将确定2020年后生物多样性框架,制定2021-203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展望205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愿景。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是一项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性公约。《公约》于1992年6月5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签署,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目前共有缔约方196个。《公约》还衍生出《生物安全议定书》《生物安全补充议定书》和《遗传资源议定书》。我国于1992年6月11日签署《公约》,是最早签署和批准《公约》的国家之一。《公约》的三大主要目标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公平和合理地分享利用遗传资源产生的惠益、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组成部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简称 “COP15”),受疫情影响推迟至2021年10月在云南昆明召开,将是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会议将确定2020年后生物多样性框架,制定2021-203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展望205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愿景。
据推测,这条蟒蛇的蛇龄大概在20—30年左右,体长约为5米,蟒蛇身体最粗壮的部分大约和成年人大腿相当。[详细]
7月31日,北移亚洲象群持续在元江县甘庄街道附近林地内活动,14头象均在监测范围内,总体情况平稳,身体状况良好,人象平安。[详细]
西畴县良好的森林植被为野生动物的栖息提供了条件,当地短尾猴种群数量得到快速增加。[详细]
近日,云南省昆明市黑龙潭公园运用先进科技手段,为园中一棵树龄达800多年的宋柏“把脉问诊”,以科学、精准地了解其生长状态。[详细]
云南素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的美誉,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和全球物种最丰富的热点地区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云南在生态文明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生动展示了美丽中国七彩云南的新形象。[详细]
地茶是一种常见于亚高山湿润寒冷地区(海拔1350~5200米)的地衣。其地衣体独特且善于辨认,表面灰白色至乳白色,无光泽,犹如白雪铺于地表;管枝状,中空,常弯曲成弓形,顶端呈针状或弯曲成钩状。[详细]
一般锹甲体色大多为黑色、棕褐色、棕黄色或是红棕色为主,不过中华奥锹体色较丰富,头部、胸部以及腹部鞘翅大部分为黑色并具有光泽,腹部鞘翅边缘呈黄褐色或者红褐色,犹如一个英文字母“U”。[详细]
胡黄连,隶属于被子植物,车前科,胡黄连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生长于海拔3600米~4400米的高山草甸及石堆中,国内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北部、西藏南部、四川西部。[详细]
这是一只特立独行的蝽,前足长且粗壮,三角形背部盾板上精美的纹路清晰而流畅,自然的以头部为轴线均匀分布于虫体两侧,加之背板基部一对光滑的瘤凸,整个虫体宛若一块精美的小型浮雕,展现出一种天然的对称美。[详细]
黑蓝扁甲,隶属于节肢动物,昆虫纲,鞘翅目,扁甲科,扁甲属。常栖息于海拔约1500~3000m,植被茂密的森林中。国内主要分布于云南、西藏东南部。[详细]
隐纹花松鼠,隶属脊椎动物,哺乳纲,啮齿目,松鼠科,花松鼠属。别名豹鼠、花鼠、金花鼠、三道眉。常栖息于海拔400至2600米的亚热带森林或灌木丛中,国内多地有分布。[详细]
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在中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维护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