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 快乐体彩
  • 快乐体彩

【四季的味道】柔可绕指硬可斩铁 户撒刀客传承匠心

2023年03月24日 15:02:15 |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昆明3月24日电(康静 徐华陵)作为云南特有的、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阿昌族制造的铁器极负盛名,其制作工艺祖辈相传。户撒刀,产于阿昌族聚居的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63岁的项老赛是户撒乡人,14岁师从父亲制刀,至今锻制刀具已有近50年,他也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户撒刀有“削铁如泥、吹发即断”“柔韧可绕指、放开即弹直”的特点,项老赛曾演示,户撒刀硬可砍断筷子粗的钢条,刀身柔可弯折成圈。

项老赛演示一刀砍断25瓶水(2022年9月2日摄)。新华网发(桂金再 摄)

  以项老赛为代表的刀匠除了传承前人的锻制技艺,也在锻制过程中不断创新。现在,户撒刀已经由传统的生产生活用刀向工艺刀方向转变。

  千锤百炼 锻制技艺贵在创新

  对阿昌族而言,刀有着极特殊的意义。“我们阿昌族,一辈子都离不开刀。小孩满月要送辟邪刀,男孩长到十三四岁要佩小铜刀,小伙子送给姑娘的定情信物是小银刀,迎娶新娘时要佩戴长刀,进山砍柴、下地劳作更是刀不离手……”在陇川县户撒项老赛民族工艺刀具厂,项老赛一边打刀一边说道。

  锻制一把户撒刀,从选料、制坯、打样,到淬火、抛光、雕刻等共有10余道工序。刀具要先放入近1000摄氏度的炉火中,取出敲打上万次后打磨平整,再进入最关键的淬火环节,“火候一定要把握好,稍不留神就会前功尽弃。”年轻时,项老赛除习得家传手艺外,还遍访阿昌族锻刀名师,改进了户撒刀淬火技艺。

将烧红的刀放进水中快速冷却,淬火是制作户撒刀最重要的步骤之一(2022年9月2日摄)。新华网发(桂金再 摄)

  淬火之后,要精心修饰、打磨擦拭、装配。高档的刀叶上都要錾刻上“双龙抱柱”或“二龙夺宝”等图案,再配上木、皮、银或铜质鞘,铜柄以及五彩穗带,一把精美耐用的户撒刀才算打制完成。

  项老赛出生于打刀世家,他所在的户撒乡腊撒村民委员会新寨村民小组是户撒乡打刀人最多的村寨之一。项老赛从小跟着父亲学习打刀技艺,父亲抡锤打刀,他帮着拉风箱。14岁时项老赛就能独立制刀,16岁时他成为刀匠,开始以卖刀为生。当时打制的刀具多是农用刀、工具刀,每逢赶集,便拿到集市上卖。“那时候生活很艰苦,打刀也是勉强维持生计。”项老赛回忆道。

一把户撒刀要经过上万次的捶打,即使经验丰富的项老赛也时常满头大汗(2022年9月2日摄)。新华网发(桂金再 摄)

  在打刀和赶集的时候,项老赛观察发现,每一位打刀人都有自己的绝活,何不取长补短,为己所用呢?他在周边村寨拜了10余位师傅,师傅们欣赏他聪明好学又有打刀天赋,无不将自己的“绝学”倾囊相授。项老赛善于继承,也勇于创新,他一边打刀一边钻研,技艺突飞猛进。

  20岁那年,有一次赶集时,项老赛看到别人荷包上绣的龙凤图案,就想能不能用在打刀上。回家后经过简单设计,他打制了一把雕花的“龙凤刀”,在集市上卖了15元。比起传统手法,经过设计、精雕的刀,以同样的成本换来了十几倍的利润。这让项老赛很激动,“从那时起,每天吃饭、睡觉的时候我都在琢磨,下次设计什么图案,雕花鸟还是鱼虫。”

项老赛正在给打制完成的刀身雕花(2022年9月2日摄)。新华网发(桂金再 摄)

  渐渐地,项老赛的刀以别出心裁的设计和纹饰在当地有了名气。“成名之后,买我刀的人越来越多,赚得也多,生活开始好起来。”但项老赛并没有满足,他一头扎进户撒刀的改良设计中去,先后设计出了一龙刀、双龙刀、大血槽刀等刀具,受到市场追捧。

  凭借精美的外观和锋利耐用的刀身,项老赛后来也在当地举办的“户撒刀王大赛”中多次获得“刀王”称号,制品也行销国内及东亚、南亚等地。

  分工协作 非遗技艺造福一方

  项老赛一方面坚持钻研刀具打磨、刀身雕花等传统手工工艺,另一方面又谋求技术和产品设计的创新,助推户撒刀从阿昌族的生产生活用刀向工艺刀方向转变。在不断发展中,户撒刀的销售市场也从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拓展到世界工艺品收藏领域。

  在刀具收藏领域,项老赛有很多“粉丝”。跟他买刀需要预订,而他的刀价,便宜的几百元,贵的几万、十几万元。“良心不好的人,我不会卖刀给他。”项老赛说,别人来买刀,他还要听其言、观其行,并不是有钱就能买他的刀。

一把上乘的户撒刀需要经过反复打磨(2022年9月2日摄)。新华网发(桂金再 摄)

  而为什么一把刀具能卖到十几万元?项老赛解释,做一把好刀一般耗时3个月,定制的特殊刀具则可能耗时1年,刀身做工精致、质地精良,雕花大气美观,用木、皮、银等材料配制的刀鞘、刀柄等材料珍贵且雕刻精细,自然受到广大收藏者喜爱。

  “我们专门做刀身部分,周边的农户帮我做刀鞘、刀柄、串箍、套箍、包银、包铜等部分,都是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的。”项老赛说,不同的生产流程,从业者可以在户撒刀生产的不同环节得到收益。

  “我们一把上乘的户撒刀都要经过多人协作,分工负责,最后才能成为受人喜爱的工艺品。各个流程的流动,带动了大量群众生产和从业。”户撒乡党委书记杨发鸿介绍,在户撒刀的主产地户撒乡,户撒刀年均产值在4000万元左右,年均销售的各类刀具有4万多把,年产中高档的工艺刀也有6000把左右,制造区县主要有户撒乡的户早、隆光、相姐、明社等6个村,涉及17个村民小组,全乡的从业人员有4000多人。现在,户撒刀产业既是一项富有民族文化传统的产业,也是人民群众增收的重要来源,且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产流程和产业链。

项老赛展示制作完成的刀身(2022年9月2日摄)。新华网发(桂金再 摄)

  近年来,项老赛在家乡开办传承基地,免费教授了上百名徒弟。

  在项老赛等一代又一代阿昌人的传承和创新下,户撒刀已发展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及装饰性工艺品等三大类。靠着这门手艺、这个产业,阿昌族群众的生活越过越红火。(完)

【纠错】 [责任编辑: 念新洪]
01007021001000000000000001113015131070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