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净整洁的付去妈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4月12日摄)
“现在住的房子和畜圈完全分开了,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样样都有,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比我们原来山箐边的老房子好太多了。”近日,说起搬迁后的新变化,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五印乡鼠街村委会付去妈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搬迁户罗德伟喜悦地说。
挪出穷窝住新房
距离鼠街村委会12公里,地处高寒山区的付去妈村民小组是一个苗族村寨,长期以来,由于住户分散、交通闭塞、公共服务设施滞后,群众贫困面大,全村有28户10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7户103人。
为破解“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难题,五印乡党委政府通过多次实地调研,抓住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机遇,于2016年4月投资615.58万元启动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在距付去妈原址近2公里处新建安置点,统一模式、统一户型建成住房30幢,全面改善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
2017年1月底,安置点共安置付去妈、三邑2个村民小组30户113人,其中付去妈村民小组有2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93人集体搬迁入住,搬迁后“新村”实现了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通水、通电、通公路、通电视、通网络“五化五通”,同时还新建了养殖小区,引导群众发展种养殖业,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4月12日摄)
日子越过越红火
搬出旧居住上新房子,还要想方设法过上好日子,才能让群众把“心”真正安下来。付去妈村党支部书记罗德伟介绍,他们一家5口人,2014年因缺技术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享受到了国家易地搬迁项目补助,同时享受到了国家产业、就业、金融等政策帮扶,2017年顺利脱了贫。
“去年家里养了十几头猪,收入2万多元;种了8亩多红花,每亩收入3000元左右;通过参加培训会学了一些技术活,农闲时到周边村子帮人架模和轧钢筋,收入2万多元,一年下来收入将近7万元。”罗德伟说。
在付去妈村,很多像罗德伟一样的建档立卡户,在当地政府给予住房补助,能繁母猪、母牛补助,提供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等多种扶持方式的帮扶下,收入持续增加,日子越过越红火。
水泥路面延伸到各家各户。(4月12日摄)
苗寨旧貌换新颜
如今,走进付去妈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随处可见一幢幢小洋楼掩映在绿树之中,村内路面平坦洁净,户户人畜分居、厨卫入户,用上了清洁能源。这个曾经靠人背马驮的苗族古村,现在多数人家有了摩托车、汽车,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加大产业发展扶持力度,走种养结合之路,共同为村寨发展注入活力。”鼠街村委会党总支书记沈家宝说。(完)(郑增纲 左希义 李雪 谢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