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基点”。近年来,云南省强化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通过深化课程教学改革、集团化办学、学区制管理、建设城乡共同体、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五育并举推进素质教育等措施和发展模式,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提升基础教育整体质量,夯实云南教育高质量发展根基。
当西南边陲的课堂响起“张桂梅思政大讲堂”的激昂声音,当“五级书记”“编外校长”在破解教育难题中注入不竭动力,当“壮苗行动”护航学生健康成长成为日常……云南基础教育正以一场深刻的变革,回应着边疆民族地区对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期盼。
强化党的全面领导 破解发展难题
云南省采取多种措施,切实推进“五级书记抓教育,党政同责办教育”,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自2023年以来,云南连续两年召开全省教育发展大会,统筹推动州、县(市)两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任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双组长”,党委副书记任教育工委书记,5400多名党政干部挂联薄弱学校当编外校长,为学校办实事、解难事;明确乡镇党委书记和村党支部书记抓教育工作清单,抓好控辍保学、留守儿童关爱、校园安全等工作;“五级书记”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形成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
在迪庆藏族自治州,当地把教育优先发展落到实处,州委、州政府主要负责人带头履行“编外校长”职责,全州30余名厅级干部和3个县(市)近60名处级干部挂联96所中小学,为学校讲思政课67次,办实事100余件,以“头雁效应”带动各级干部履职尽责,推动教育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玉溪市全面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构建“13459”党建工作体系,实施“玉教先锋”工程;评选表彰先进典型120名,创建“云岭先锋·育人红烛”党建示范校等各级示范点127个;通过党建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破解发展难题的强大效能。
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270余名州、县(市)级党政干部全覆盖联系400余所城区中小学、幼儿园,形成“一人一校、一校一策”的帮扶机制;挂联领导干部以“编外校长”身份,聚焦学校建设中的土地、资金、审批等难题,清单化破题。2024年以来,文山州“编外校长”累计协调解决学校建设难题136个,推动12个停滞项目复工,节约建设周期平均达3个月,推动城区学位供给能力大幅提升,教育公平迈出坚实步伐。
优质资源扩容 办好家门口的学校
集团化办学是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云南省以基础教育扩优提质为重点,全面推进教育强省建设,各州(市)不断总结经验,创新工作方法,采取“名校+小校”“名校+弱校”“名校+新校”“名校+分校”“城校+村校”等形式,通过集团化办学、学区制管理和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等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效应。目前,云南省有5个县(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评估认定。
文山州推行“优质校+薄弱校”集团化办学模式,由州内10所优质学校牵头,组建8个教育集团,通过“总校统筹管理、分校扩容招生”扩大学位供给。2023—2024年,文山州城区累计新建学校5所、改扩建11所,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5万个、学前教育学位2430个。
保山市创新“1+X”集团化办学模式:以1所优质校为核心,带动多所新建校、农村校、薄弱村小“抱团发展”;通过“解学位荒、破师资堵、争质量优”三步走策略,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从城区向乡镇延伸,实现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跨越。目前,保山市已建成18个教育集团、20个城乡学校共同体,并在人口密集城区,新建4所9班以上规模的公办幼儿园,新增学位2000个;在农村地区,推进“一乡一公办中心园”建设,15个乡镇建成标准化中心园,为26个行政村的学前班新建独立园舍,实现“村村有园上”的目标。
据悉,“十四五”以来,云南省连续4年把新建、改扩建幼儿园作为省政府10件惠民实事之一,累计增加公办学位16万余个,公办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8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2.28%,姚安等5县(市)通过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市、区)评估认定。
优化师资配置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学条件是基础,师资配置是关键。
楚雄彝族自治州以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核心,实施“整体谋划、分层分类、融合实施、捆绑考核”培养模式,统筹推进优秀校长培养、教师全员培训、“三级三类”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和各级名师工作室研训工作,通过“分层分类”精准定位培养对象,细化兴滇教育人才、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培养目标,以“融合实施”整合资源,推动培养、研训、队伍建设一体化运作。
大理白族自治州以部属高校定点帮扶、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和“省管校用”对口帮扶为契机,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措施,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大理州通过与帮扶高校互派师资进行教学示范、交流指导及跟岗研学,实施师资队伍专项培训计划、设立专家工作站、建立研究生长期支教点等方式持续带动本地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提高。
玉溪市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中,突出教育队伍建设,强化教师交流,深入落实“县管校聘”,将交流轮岗工作和职称评审、评先评优、岗位聘任挂钩;在学校深入开展“三查三比三热爱三提升”活动,深入推进“三名工程”建设,加强骨干教师培训,实施“青蓝工程”,依托4个校长工作室、10个名班主任工作室、34个名师工作室,开展研训活动。
“十四五”时期,云南省开展基础教育学校校长职级制改革,实施万名校长培训计划,高中校长出省跟岗培训实现全覆盖;建立教师培训小学期制度,培训教师290.1万人次;实施银龄教师行动计划,面向省内外招募教师3526名;创新教师“省管校用”制度,在省级事业编制总量内统筹1000名专项编制用于教育帮扶,已选派984名优秀教师、校长帮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124所中学。
促进教育公平 兜实教育底线
近年来,特殊教育、专门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建设中的位置愈加凸显。
云南省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工作,不断健全体制机制、完善制度体系、强化保障措施,“十四五”期间省级财政累计投入专项资金5.22亿元,全省特殊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特殊教育普及水平、教育质量、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昆明市以“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为核心目标,在全市实施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推动特殊教育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制度上,印发《昆明市“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工作方案》,明确“扩面、提质、融合”三大主线。昆明市各级政府将特殊教育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教育事业专项规划,在实施两期昆明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基础上,建立“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机制,将特殊教育发展成效纳入县(市、区)教育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工作布局中,昆明市推进人口20万以上的县(市、区)独立建设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人口不足20万的地区设立特教班。截至2024年秋季学期,昆明市特殊教育学校达15所,实现“县县有特校(班)”目标,保障适龄残疾儿童“应入尽入”。
曲靖市泽济中学探索实施专门教育“1+N”工程,实现分区域、小班制等管理,创新构建心理辅导、感恩教育、行为养成、劳动体验、文化辅导、技能培训“六位一体”专门教育矫治模式,通过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红色基因传承、法治文化融合及职业教育衔接等途径,系统促进学生心理、行为与技能全面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云南省共有特殊教育学校99所,全省20万以上人口县特殊教育学校实现全覆盖;特殊教育在校生4.38万人,特殊教育教职工3240人(其中专任教师2764人);省级财政投入近1.8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办好专门教育,实现省、州(市)、县(市、区)三级专门教育指导委员会和16个州(市)专门学校建设全覆盖。
五育并举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近年来,云南在“五育”工作中坚持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以“张桂梅思政大讲堂”分课堂建设引领“大思政课”建设,在全国率先将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评价纳入中考改革,着力探索边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新范式。
昆明市五华区文林小学内以潘琰烈士命名的潘琰学堂,已成为承载着历史记忆与精神信仰的红色教育基地,学堂以讲好一个红色故事、演活一个红色剧目、打造一支宣讲队伍、开发一条研学线路的“四个一”教育体系,以红色故事,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在五育融合的实践中,昆明市将思政教育融入语文、历史、科学等全学科,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构建起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每年开展35项次以上市级中小学体育竞赛;连续举办36届学生艺术节,让美浸润成长;上好劳动教育“三堂课”,建成596个校内实践基地、85个研学基地。
立足“边疆、民族、国门”三个地域特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构建“行走的国防课+行走的国安课+行走的思政课”三课联动模式,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引导边疆各民族学生守住边疆、守护国门,捍卫国家安全。2025年以来,德宏州开展实践活动161场次,参与研学实践活动学生近8.4万人。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构建起地方党委、政府和教育、卫健、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发力的工作格局,启动实施中小学生“壮苗行动”,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等措施,持续助力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改革试验区建设取得新成效。
据统计,在推动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工作中,云南省省级每年举办校园体育比赛和艺术展演展示活动120多场次;实施中小学生“壮苗行动”;全省3所“零近视”小学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完)(范芳钰 刘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