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近年来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中,创新构建“群众站C位、资源沉到底、城乡一张网、开放润边疆”的蒙自模式,推动文明实践从“有形覆盖”迈向“有效扎根”,成为“兴滇润边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建设中的重要实践样本。

秉承“服务送到心坎上,文明种在日子里”理念,蒙自市打破空间壁垒,推动文明实践从“地理覆盖”向“情感融入”转变,构建“15分钟文明实践圈”。整合党群服务中心、文化站、村史馆、古建筑等资源,建成1个市级中心、8个分中心、13个实践所、109个实践站,实现市、乡、村三级阵地全覆盖。新安所街道南屯社区将古民居改造为文明实践“新课堂”,常态化开展非遗传承、文艺培训等活动,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全市创新延伸“文明实践生活场景链”,在景区、商圈、培训机构等群众聚集区设立27个实践点、24个暖心驿站,推动文明实践融入日常生活。

极具代表性的鸣鹫镇在樱桃种植户家中打造“红色樱桃园”实践点,开展红色宣讲、技能培训,实现群众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让阵地从“地理覆盖”升为“情感扎根”。
坚持“群众站C位,文明才有生命力”,蒙自市在引导群众主动投入、广泛参与上下功夫,推动群众从“观众”变“主角”,打造“文明市民榜样天团”和“好大爹”天团,以身边好人、道德模范为主体,开展先进事迹宣讲。“美孃孃”天团组织离退休人员、广场舞爱好者参与理论宣讲、文明劝导、关爱“一老一小”。“红色小蜜蜂”天团引导青少年通过话剧、讲解等方式传播蒙自故事,带动家庭参与。在州内首家成立蒙自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在全省首家成立县级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专项基金,联合小区物业协会,常态化在小区开展“邻里节”“百家宴”等文明实践活动,推动文明实践融入社区治理。

以“品牌不在多在实,文明不在言在行”为遵循,蒙自市以“爱在蒙自”总品牌为牵引,深耕特色项目,以“小品牌”撬动“大文明”。培育打造“马灯”“燕子筑巢”“南湖夜校”等品牌项目,形成“一乡镇一品牌、一社区一项目、一单位一特色”的品牌建设体系,推动“爱在蒙自”品牌建设常态长效、惠及群众。
通过“以赛代训、赛训结合”模式,全市举办3届项目大赛、15期培训,孵化33个优质项目。“南湖夜校”成为市民技能提升、邻里融合的温馨平台,“马灯”理论宣讲获省志愿服务项目金奖,“小候鸟暖窝窝”获全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银奖,“美孃孃”宣讲团在“兴滇润边”项目中获铜奖成为基层治理的“柔力量”。

坚持把“资源沉下去,文明浮上来”,蒙自市积极探索与高校合作共建,不断提升文明实践内涵、拓展服务维度的重要路径——与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签订结对共建协议,制定共建清单,推动理论指导、资源共享、项目共研,推动文明实践与高校育人双向赋能;与红河学院共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引入高校师资、课程、技术资源,为基层注入智力和文化动力;整合文明单位、“南湖夜校”校点等资源,通过“结对子 种文化”开展城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结对共建,推动城区优质资源向乡村倾斜,让现代文明生活理念在基层深深扎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文明实践,既要润心,更要润边。蒙自市以“让边疆治理有温度、对外开放有深度”为目标,立足“国家门户·滇南中心”定位,积极融入“兴滇润边文明实践带”建设,打造“520环南湖文明实践圈”,整合南湖广场、蒙自海关、西南联大纪念馆等资源,构建覆盖广、功能全的文明实践矩阵。
通过举办“南湖夜校”校友会、义卖集市、集体婚礼等活动,当地让文明实践融入市民生活:持续开展“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宣讲,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边疆落地生根;举办中越咖啡节、建设红河国际青年创客港,推动文明互鉴、国际交流;成立海关“目则星火”志愿服务队,构建从田间到国际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助力边疆产业振兴……
聚焦“资源精准下沉”与“品牌跨境赋能”,蒙自市还将持续打造具有全省乃至全国影响力的“兴滇润边”示范项目,让文明实践真正成为凝聚群众的磁场、振兴边疆的引擎、走向世界的窗口。(记者 饶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