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2025非遗品牌推广周正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举行,120余家非遗品牌集中亮相,展示非遗产业化创新成果,共同推动非遗品牌可持续发展。当扎染作坊连接国际订单,当彝绣纹样走上国际秀场……云南农信以金融匠心守护非遗根脉,一条“非遗+金融”的产业转型升级新路径让传统非遗绽放新光彩。
巾帼“贷”动 扎染焕新
扎染,是流传于云南大理白族群众中的一种古老染织技艺,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工作人员走访企业了解扎染发展情况(资料图)。
为留住传承下来的古法扎染技艺,大理市蓝续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张翰敏从北京辞职,回到周城做起了扎染,资金难题成为她创业路上的“拦路虎”。云南农信的信用体系建设小组针对她作为女性创业带头人的身份,为其量身配置了“苍洱巾帼贷”产品,此款产品主动针对获得各级表彰的先进女性和女性创业致富带头人等,给予相应贷款利率优惠,有效激发广大妇女创业创新的活力。
在50万元信贷资金的支持下,张翰敏有了创业的“资金活水”,发展之路稳步前行。目前蓝续扎染已同20余个国际品牌进行合作,品牌影响力持续增强,成为乡亲们就业增收和精进技艺的平台,带动就业超3000人,指尖经济和非遗共同“飞针走线”,织成了乡村振兴的绚丽扎染。
穿“金”引线 遇见彝绣
繁花竞绽的马缨、栖枝报喜的灵鹊、蹁跹起舞的彩蝶……在绣娘的银针穿梭、丝线翻飞间,一帧帧栩栩如生的自然图景跃然绣布之上。彝族刺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穿在身上的民族史书”。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云南农信精准对接彝绣企业融资需求,高效扶持绣户培强做大,推动彝绣从深山走向国际舞台。

工作人员给绣娘们发放宣传册(资料图)。
走进大姚县彝绣文化产业园,绣娘们正专注赶制彝绣笔记本、手包、文创饰品等彝绣产品。2007年,彝族青年企业家创立“纳苏”品牌,在企业规模扩张的关键时期,云南农信创新推出“彝绣贷”,助推“纳苏彝绣”品牌亮相巴黎时装周。依托彝绣产业应时而生的还有彝绣特色旅游区、彝绣电商直播平台等产业,倮哩倮民族文化主题馆凭借文旅贷款打造集展示、餐饮、民宿于一体的非遗空间,成为“网红打卡”地。
在大姚县彝族村落,绣娘们席地而坐、飞针走线的场景随处可见。云南农信针对近万名绣娘分布散、抵押难的问题,构建“公司+协会(专业合作社)+绣娘+金融”链式服务,让千年彝绣从“穿在身上的史书”蜕变为“富在指尖的产业”,真正实现“绣花能生金”。
剑川木韵 刀笔生“金”
剑川木雕技艺千年不衰,但个体工匠常因资金零散难以规模化发展。云南剑川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创新“协会+金融”模式,将信贷资源精准滴灌至产业链末端。在剑川木雕艺术小镇,商铺林立、前店后坊、车马如流,一派红红火火的景象。匠人李胜雄凭借30万元贷款升级了木雕作坊;当地印盒村从事木雕雕刻的罗氏兄弟通过木雕雕刻手艺每年有十五六万元的收入,走上了“手艺致富”的康庄大道。

工作人员向木雕工匠讲解金融政策(资料图)。
目前,云南农信在剑川实现木雕协会和县内木雕龙头企业的100%覆盖,辐射带动超过12000余人创收致富。县域内,形成了“金融+就业技能培训+就业工坊+展示展销+非遗体验”的产业发展模式。
更值得称道的是“木雕+文旅”的链式服务。借助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带火沙溪古镇的契机,云南农信在当地以“乡村振兴 白乡惠系列”信贷产品为重要抓手,做好“土特产”文章,走好“木雕+文旅”产业延链补链、融合发展之路。在沙溪木雕体验馆,不少游客慕名而来、跃跃欲试,体验千年技艺手工木雕,非遗工艺结晶华丽“蝶变”,从之前“高冷”的艺术品,到现在的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千年紫陶 淬炼匠心
2019年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被授予“中国紫陶之都”荣誉称号,依托“千年建水紫陶”的专有性和唯一性,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在这背后,是云南农信深度融入产业链的身影。创新“紫陶贷”,满足从事紫陶生产销售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贷款需求;量身打造“紫陶创意园区贷”,实现对建水紫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精准浇灌;推出“创业贷”,支持青年紫陶从业者创业就业。

云南农信创新“紫陶贷”,满足从事紫陶生产销售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贷款需求(资料图)。
“多亏农信的支持,解决了企业资金周转难题,如今我们已实现高端化、规模化发展。”建水某紫陶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在企业发展的关键期,云南农信快速审批发放流动资金贷款,助企业实现高端化、规模化发展。从1954年碗窑村37户制陶人家组成的“陶器生产合作社”到如今,云南农信一直为建水的紫陶产业发展坚守,擦亮千年建水紫陶名片。
雪域东巴 文化传承
当初冬的风拂过丽江玉龙雪山的新雪,山脚下的丽江古城正以独特的东巴文化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工作室内,一幅幅用东巴文书写的画作正在装裱。
在丽江,东巴文化的千年智慧正通过金融“活水”焕发新生。为保护东巴文化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农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联动,推出“文化保护信用贷”,为手工艺人、东巴文化传承者提供免抵押贷款,累计发放手艺人、东巴文化、纳西民俗文化生产经营贷款30余户。

云南农信推出“文化保护信用贷”,为手工艺人、东巴文化传承者提供免抵押贷款(资料图)。
丽江古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除了支持个体传承人,云南农信一直支持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针对古城维护管理、基础设施提升改造等项目给予专项债券和贷款支持,其中,支持大研古城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地方政府专项债1000万元,让这座古城在保持传统风貌的同时,焕发现代活力。
扎染的蓝白经纬在金融梭织下焕发光彩,彝绣的万千丝线在金融引线下走出深山,千年木雕在文旅融合中焕发新生,紫陶窑火与在金融服务下淬炼成珍品,东巴文化的古老智慧在金融滋养中潺潺流淌……让每一份坚守被时代看见,让每一种技艺焕发光芒,这便是金融与非遗携手写就的诗意答卷。(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