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智”胜
知识产权硬核赋能 解锁高质量发展新姿势

美编王丽娜/制图
●2022年被评为第一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
●2023年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城市,是西部唯一入选城市
●入选海外国家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地方分中心
●完成全省首笔植物新品种权质押融资
●截至2025年三季度,全市发明专利拥有量2.8万件,有效注册商标36.7万件、地理标志40件
●全市知识产权工作获国家部委授牌、表彰35项,获省级挂牌、表彰10项
●昆明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经验获全国通报表扬
●设立昆明市知识产权基金,发行全省首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
●西南第一个城市级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在昆明正式投入运行
●全国稀贵金属新材料首单暨云南省首例知识产权保险落地昆明
●高新区、经开区(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及昆明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成为国家级专利导航服务基地
●高新区成为第一批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集聚发展试验区
●高新区成全省唯一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集聚发展试验区
●经开区(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商标品牌指导站建设入选国家商标品牌建设优秀案例
●经开区(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已落地全省首笔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质押贷款
●昆明中院知识产权审判庭被评为第六届全国法院“百场优秀庭审”
创新是城市发展的流量密码,知识产权是守护创新的“硬核buff”。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昆明正靠这套“组合拳”一路领跑。
作为立足西南、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昆明早早摸清“创新驱动、产权护航”的发展逻辑。近年来,这座城市以知识产权强市战略为牵引,把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的全链条思维,深度嵌入产业升级、企业创新、对外开放的每一个环节。
从“12237”运营体系搭起创新转化的“四梁八柱”,到全链条保护为科创成果筑牢安全屏障;从知识产权金融打通“知本”变“资本”的变现快车道,到地理标志让“土字号”升级成“金名片”;再到面向南亚东南亚搭建开放合作的“知识产权桥梁”,昆明正用一系列实打实的举措,让知识产权成为驱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书写着一座边疆省会城市以智赋能、以权兴城的高质量发展答卷。
构建运营服务体系
“12237”格局推动赶超跨越
知识产权运营是将知识产权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做好知识产权运营是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时代“必答题”。
构建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厚植知识产权发展的“良田沃土”——这是昆明给出的答案。
2020年6月,昆明市入选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通过布局实施50余个重点项目,形成“一个枢纽”“两个园区”“两大工程”“三个平台”“七个产业运营中心”的“12237”工作格局,构筑起较为完备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
走进昆明高新区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各类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鳞次栉比,创新气息扑面而来。这正是昆明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的缩影。
务实举措为全市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擘画出清晰的发展路径,全市知识产权工作硕果累累:建成高新区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经开区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引进各类知识产权服务机构47家;30余个专利导航项目指引技术研发、产业定位、结构优化,为企业和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清晰的方向路径。全市400余家企业完成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超过800家,备案专利密集型产品1214件,获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密集型产品认定39件次,产品关联专利7170件,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截至2025年三季度,全市发明专利有效量2.8万件,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2件,全市有效注册商标36.7万件。
昆明,正努力实现知识产权强市建设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同频共振。
护航创新成果转化
全链条保护体系赢得先机
延伸知识产权服务触角,缩短相关专利授权时间,才能促进企业创新成果快速形成价值专利,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以创新成果“专利化”快速占得先机。
昆明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开展专利申请预审业务,为企业创新成果开辟快速保护通道,发明专利平均授权周期60天,审批周期缩短90%以上。众多企业通过这一通道实现创新成果快速转化:云南电网的“二次直流回路电位非接触式微型智能传感优化方法及系统”发明专利,产品上市1年销售近2亿元;海底鹰深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年内获得26项发明专利授权,专利产品年营收超2亿元;帮助中国铁建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快速取得“走行控制方法、走行机构及钢轨铣磨车”等10项发明专利授权,为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1亿多元……这不仅是昆明创新实力的体现,更是对科技创新重要性的有力践行。在昆明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备案的创新主体已超1300家。
如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昆明司法行政“双拳联动”净化知识产权发展环境。
市场监管部门持续开展“铁拳”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公安机关建立“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和“警务联络官”“驻企工作站”制度,对易受知识产权犯罪侵害的企业“一对一”联系帮扶。全市检察机关在2024年共受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16件38人,成功办理云南省首例侵犯商业秘密案件。市检察院与官渡区人民检察院联合建立的“三项机制、四位一体、五区叠加”做法入选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工商联“民营企业产权司法保护协同创新百佳实践案例”。官渡区人民检察院被最高人民检察院确定为云南省唯一“全国知识产权检察办案联系点”。
同时,加大人民调解力度,印发《昆明市贯彻落实〈云南省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条例〉具体措施》,对涉及知识产权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明确具体措施。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市场监管局、市司法局等单位持续推进完善知识产权联动保护衔接机制。昆明与12省21地市组成“益企维”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并公布首批知识产权集群保护名录。
打通“变现路”
让金融与科创双向奔赴
如何将“知本”转化为“资本”?昆明用知识产权金融赋能,为专利转化与运用提供更为有效的保障。
2024年1月29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响起一阵掌声。“水电十四局第1期知识产权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成功发行,这是云南省首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也是全国首单央企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产品,创下3项全国纪录。该产品创新采用“保理融资债权+专利质押”模式,为知识产权金融创新提供新范本。
不仅如此,《昆明市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实施意见(2017—2030年)》等政策的出台,鼓励企业以合法取得并完全拥有的知识产权出质获得银行贷款。高新区、经开区先后建立质押融资风险“分担机制”,入池2500万元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资金,开启云南省探索知识产权运营转化“分担机制”模式先河。通过一系列措施,昆明建立健全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体系。2025年,全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大幅增长,仅前三季度,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达13.08亿元,较“十三五”末实现项目数增幅318.56%、金额增幅217.75%。2020年至2024年期间,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项目数达281项、金额35.8亿元。设立全省首只知识产权运营基金,重点支持昆明市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知识产权密集的重点产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打造地理标志特色品牌
让“土字号”变“金名片”
地理标志,不仅是地域文化的生动载体,更是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金字招牌。
昆明市有效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地理标志促进工程,建成区域性地理标志运营大数据展示与信息服务中心、中国(昆明)区域地理标志产品促进与服务中心、南亚东南亚地理标志产品运营中心、中国(昆明)地理标志线下体验展示营销中心、面向南亚东南亚(昆明)区域商标品牌促进与服务中心五大服务中心,服务及赋能全省地标产业发展。全市地理标志集群不断壮大,地理标志达40件。
地理标志在特色经济发展中展现出蓬勃活力:石林人参果年产量30万吨,综合产值达35亿元;呈贡宝珠梨以地理标志融入文旅发展,走出一条从农业生产向农业观光旅游转型的发展之路。撒坝火腿入选第二批中欧“175+175”地理标志互认互保候选名录,为地理标志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开辟了新路径;团结乡苹果、富民杨梅等一批团体标准、地方标准颁布实行,有力保障特色产品的独特品质,地方特色产业品牌效益明显提升。
搭建开放纽带
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知识产权高地
今年4月21日,原创中国(南亚东南亚)知识产权促进中心在昆明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集聚发展试验区揭牌。该中心由“原创中国”平台与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集聚发展试验区共建,在高新区政务服务大厅知识产权服务窗口提供“原创中国”一站式服务。中心通过专业化服务降低创新成本、培育高价值专利集群,助力企业“走出去”,吸引国际创新资源“走进来”,提升我国在国际知识产权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昆明市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专业开展知识产权涉外服务,帮助国外企业技术落地中国;融合自贸区昆明片区国家法律服务综合体建设,打造知识产权服务出口基地,推动专利技术服务出口;充分发挥昆明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作用,组建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专家指导团队和服务机构库,打造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力量。
从政策研究室里的规划图纸,到高新区、经开区的创新企业,再到田间地头的地理标志产品,昆明的知识产权故事正在各个角落生动上演。这些令人欣喜的数字和荣誉是昆明知识产权强市建设中的一个又一个生动注脚。眼下,乘着高质量发展的东风,昆明已踏上聚力攻坚、开拓创新的崭新征程,正全力开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新局面。(记者 达娃梅朵 杨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