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上海市普陀区与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结对以来,两地遵循“中央要求、巧家所需、普陀所能”原则,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为核心,在产业协作、人才交流、劳务对接等领域深耕细作,推动沪滇协作走深走实。
“十四五”期间,普陀区累计向巧家县投入援助资金3.19亿元,实施援建项目85个,带动巧家县2.5万余名群众增收,1.5万余名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
产业为基:从“输血”到“造血”的质变
“十四五”期间,普陀区聚焦巧家县资源禀赋,将2.5亿元援助资金投向产业协作。其中,在巧家县马树镇投入援滇资金累计达5450万元,建成200亩草莓育苗基地,年产草莓苗3500万株,改变巧家草莓苗“外调”状况;建设草莓分拣交易中心、冻干厂、果脯厂及冷链仓库等配套设施,形成从种苗繁育、标准化种植,到精深加工、仓储物流、市场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带动当地种植草莓2.5万亩,年总产量5万吨,总产值达7.5亿元。

巧家草莓分拣、包装工作现场(资料图)。
在马铃薯产业方面,马树镇依托组培室,年产马铃薯组培苗1000万株、原种4000万粒,带动建设高标准种植基地5.3万亩。在上海持续投入援滇资金下,巧家县建成土豆冷链仓储交易中心、土豆产业展示馆,并于今年投入1250万元建设锅巴土豆加工厂,预计年加工鲜薯2.4万吨,提供就业岗位300个,初步构建起涵盖种薯繁育、规模化种植、精深加工、品牌营销和文化展示的马铃薯全产业链体系。
同时,巧家县引入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科技力量,推广优质品种毛豆,从供给端提升产业品质,并对接市场主体,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与订单农业落地,构建“上海技术+巧家生产、上海研发+巧家基地、上海企业+巧家资源、上海市场+巧家产品”的协作新模式,有效促进毛豆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
此外,上海在巧家县蒙姑镇文笔社区投入协作资金7105万元,撬动社会资本8000余万元,打造农业科技示范园、绿色产品生产基地,将移民安置区升级为“农文旅融合”旅游社区,实现“一二三产”联动发展,推动产业从“输血”向“造血”转变。
人才为要:打造“带不走”的骨干队伍
2021年以来,普陀区选派31名专技人才“组团式”支援巧家县教育医疗,其中上海音乐学院附属安师实验中学副校长栾承建担任巧家县第二中学挂职校长3年以来,不仅带教青年教师,还帮助学校打造“申云书院”,提升学校教研水平和学生综合素养。“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帮巧家县培养一支能长期扎根的教师队伍。”栾承建说,如今他带教的3名青年教师已成长为学校的骨干教师。

帮扶团队在巧家开展送研送训活动(5月24日摄)。阮开波 摄
巧家县第二中学教师孟选荣表示,通过参与帮扶教师合作研修,他认识到要细分教学目标并融入课堂问答,提升教学的针对性、逻辑性和系统性。每学期的专家送教活动带来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让教师在精准教学上更有方向和信心。
在医疗领域,上海市普陀区利群医院妇产科专家蒋立辉担任巧家县医疗帮扶组组长,他用从医三十余载的专业技能带领巧家县人民医院妇科于2024年10月独立开科。在人员紧缺、经验不足的情况下,蒋立辉白天坐诊带教,晚上组织医生讨论病例,建立闭环学习机制。巧家县人民医院妇科开科半年完成手术260余例,并成功开展首例由本地医生主刀的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实现重大技术突破,提升当地妇科诊疗水平。

蒋立辉(左三)在指导手术(3月17日摄)。张顺富 摄
“十四五”期间,两地互派挂职干部13名,巧家县选派198名专技人才赴普陀区跟岗学习,累计培训党政干部和专技人才超2000人次。“我们创新‘订单式’培训模式,根据巧家县需求选派专家学习先进经验,确保培训精准有效。”上海援滇干部、巧家县委常委、副县长施欢说,从教育教学方法到医疗诊疗技能,人才交流让先进理念在巧家县落地生根,为乡村振兴注入“智力活水”。
民生为本:让协作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在巧家县大寨镇,从前干旱时用水困难,如今拧开水龙头就有水,这得益于普陀区援建的自然能提水工程。“十四五”期间,普陀区投入7391万元实施49个民生项目,其中大寨镇、老店镇自然能提水工程解决了5000余户3万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难题。

普陀区援建的足球场(9月25日摄)。饶兵 摄
“我们始终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每一个项目都力求精准对接需求。”施欢说,在教育条件方面,普陀区援建巧家县崇溪中学等学校标准化宿舍楼,改善学生住宿条件;在农业方面,巧家县与上海市合作,打造玉屏街道中村养殖示范基地,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带动周边农户增收;在社会事业方面,巧家县对接20家社会组织捐赠款物折合1100余万元,补齐社会事业发展短板。
增收为果:就业消费双轮驱动促共富
“我们建立劳务协作站点,精准对接东部企业用工需求,开展‘定向式’培训,让群众‘培训即就业’。”施欢介绍,“十四五”期间,普陀区和巧家县两地累计开展劳务培训142期,培训劳动力3250人,帮助1.5万余名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其中1400余人转移至上海、2500余人转移至东部其他地区。普陀区同时鼓励上海企业在巧家县建设帮扶车间,目前已引进东部企业16家,总投资1.7亿元,提供就业岗位2600余个。

沪滇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9月25日摄)。颜微 摄
据施欢介绍,在消费帮扶方面,上海市不仅帮巧家县建基地、引技术,还帮助搭建销售渠道、创建品牌,构建产销对接平台,累计实现消费帮扶2.64亿元,其中1.45亿元农产品直供上海。通过沪滇协作机制,上海沙涓时装科技有限公司已在马树镇设立“马树红毡”非遗工坊,解决部分农村妇女就近就地就业问题;通过援建草莓交易市场,巧家县引进50家收购商,创建“巧家草莓”品牌,巧家草莓直供上海及东部市场,2024年投产的草莓冻干厂当年即实现产值8000余万元。

巧家马树红毡亮相上海展销会(9月5日摄)。王笛 摄
未来,普陀区与巧家县的协作将从“输血式帮扶”向“共赢式合作”升级,在产业、人才、劳务、文旅等领域深化协作、拓宽渠道,助力巧家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促进更高质量就业,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全面助推巧家县经济社会进步。(完)(张顺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