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谷回响法治强音,青山见证峡谷蜕变。“十四五”以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怒江州”)着力构建“生态法治、边境法治、民生法治”三位一体法治建设“护城河”,为54万各族群众守护峡谷生灵净土,筑牢450公里边境安全防线,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边疆特色的法治实践之路。
法治赋能 筑牢高黎贡山绿色盾牌
作为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区域,怒江州修订《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林业管理条例》,明确森林资源管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林地使用监管等关键内容,形成“司法监督+行政监管+群众参与”的法治合力;坚持以生态优先为原则,制定《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怒江美丽公路路域环境管理条例》,对公路沿线环境规划、治理、管理与保护作出系统规范,以立法织密生物生态安全巡护网络。
“十四五”期间,怒江州持续提升立法精度,将人居环境提升、河流保护管理、生物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地方立法,实施涉及民生地方性法规3部,单行条例2部,法治与生态互促共进的“怒江模式”成效彰显。
法治固边 搭建边境线上和谐纽带
在边境线上,法治既是连接各族群众心灵的纽带,更是守护万家安宁的坚强屏障。今年3月,怒江州泸水市人民法院称杆乡人民法庭运用傈僳语、汉语“双语”开庭审理一起涉嫌诈骗、偷越国(边)境案。庭审结束后,庭审法官结合近年审理的典型案例开展普法宣讲,手把手教群众识别“跨境诈骗”套路,实现了“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社会效果。
这仅是怒江州运用法治力量稳固边疆的一个缩影。面对多元化的边境形势,怒江州一方面保持对跨境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另一方面,创新推行“12454”工作法,积极发动边民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组建“然门然”护卫队、“五老调解队”“摆时宣传队”等极具边疆民族特色的群众自治组织,开展普法宣传、护边巡逻、纠纷化解,共同筑牢了边境管理的基石,实现了“矛盾不上交、安全不出事、服务不缺位”。
法治惠民 激活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遇到陌生人让你转账,我们应该怎么办?”今年9月开学季,一堂堂寓教于乐的“法治开学第一课”在怒江州各中小学开讲。怒江州创新打造普法矩阵,通过“案例+互动”情景教学、法治动画片、情景模拟、儿歌传唱、主题普法驿站、游园、模拟法庭等形式,为全州中小学生送上丰富的“法治大餐”。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普法方式,是怒江州法治建设深入基层、服务民生的生动实践。
“八五”普法期间,怒江州精准聚焦群众需求,打造“法治+文艺+民族语”法治宣传产品,制作法治民歌、快板、小品等50余个,开展“法治边关行”演出40场,覆盖边民30余万人次。歌声传法、小品讲法,法治文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声”入人心,“走”进万家,全州法治建设群众满意度持续保持在98%以上。
此外,怒江州系统整合6个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100个村级法治文化阵地,搭建“社区夜校”平台,创新培育“小崔普法”品牌,打造“五心网格”治理体系。从“火塘院坝”里的围坐讲法,到“汉语+民族语”的双语普法;从以案释法的深刻诠释,到普法直播间的线上互动——法治正以千姿百态融入边疆的烟火日常,浸润峡谷的每一寸土地。
展望“十五五”,怒江州将持续筑牢法治根基,不断深化“生态法治、边境法治、民生法治”协同发展,以更精准的立法回应时代课题,以更有力的执法维护公平正义,以更生动的普法凝聚法治共识,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怒江、法治怒江。(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