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南大学水产学院鱼类逆境生物学研究团队深入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赤水河流域(镇雄段),开展第四季度系统性生态监测,为保护区域重要生态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团队采用多种采样方法,对保护区内水温、溶解氧等关键水质指标以及鱼类、浮游生物等水生生物样本进行系统性采集。西南大学水产学院副教授刘建虎介绍,通过系统调查水生生物的种类、数量与分布规律,并结合基因检测等技术手段,研究团队能够全面掌握赤水河流域的生物多样性现状,从而科学研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监测数据表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金沙鲈鲤等珍稀特有鱼类在赤水河流域的出现频率提高。刘建虎介绍,如今开展监测时常能捕获到体重达1至2公斤的成鱼,改变以往以未成熟小鱼为主的情况,这表明鱼类拥有了完整的生长周期,种群结构正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作为赤水河的发源地,昭通市镇雄县自2020年“长江十年禁渔”措施实施以来,围绕“水上不捕、市场不卖、餐馆不做、群众不吃”的工作目标,构建完善的网格化管理体系,持续强化跨区域、跨部门执法协作。通过“人防+技防”深度融合,镇雄县不断加大禁捕联合执法力度,严格规范休闲垂钓,全面落实市场监管和船舶管理,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引导,始终保持对禁捕工作的高压严管态势。
如今,赤水河流域(镇雄段)水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珍稀特有鱼类种群数量稳步恢复,苍鹭、夜鹭等水鸟回归赤水河流域觅食与栖息,形成了“鱼丰—鸟众”的良性生态循环,河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稳定性得到增强。(完)(黄润)
【纠错】
【责任编辑:李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