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11/06 14:29:45
来源:怒江州委宣传部

怒江福贡子里甲乡以党建为引领 温情守护“一老一小”

字体:

  在云南怒江大峡谷深处的福贡县子里甲乡,有一支由30名妇女组成的“村嫂”服务队。她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双手传递温暖,将党的关怀化作默默守护。从物资慰问到情感陪伴,从零星探索到系统服务,这支“蓝色娘子军”以党建为引领,探索出边疆民族地区关爱特殊群体的“子里甲乡路径”,让“老有所依、幼有所伴”的画卷在边境线上徐徐展开。

  党建引领:小队伍扛起大民生

  “村党组织一声哨响,我们姐妹就往前冲!”子里甲乡打吾米村“村嫂”成利花这样形容她们的初心。2024年以来,子里甲乡党委构建“乡、村两级党组织+两级妇联”联动机制,7个行政村同步成立了由村党组织书记担任组长,驻村第一书记、村妇联主席为副组长,村“两委”班子、驻村队员、小组长为成员的关爱领导小组,形成“党组织牵红线、村嫂当先锋、服务进家门”的工作格局。

“村嫂”照顾儿童(资料图)。

  在亚谷村,因父母离异、母亲外出打工而变得沉默寡言的小芬(化名),只能依靠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村嫂和利娜心疼不已。和利娜坚持上门陪伴,耐心开导小芬,教她生活技能,帮忙收拾屋子,打理内务。农忙时,她还带着丈夫一起帮小芬家干农活。渐渐地,小芬的脸上有了笑容,性格也开朗起来,和利娜的关爱让这个破碎的家庭重新焕发生机。像这样的案例,全乡还有很多。目前,子里甲乡已建立留守儿童、困境老人的动态服务档案,实现了“一人一策”的精准关爱。

  服务升级:从“送物资”到“送幸福”

  “以前总觉得提米带油才算帮扶,现在才明白暖心陪伴更重要。”金秀谷村“村嫂”范秀芳的转变源于今年的服务升级。子里甲乡党委制定“基本服务+个性清单”双轨模式,聚焦“村嫂所能、老小所需”为留守老人提供农忙帮扶、卫生清洁等12项基础服务,为困境儿童开设课业辅导、生活照料等10类特色项目。

“村嫂”照顾老人(资料图)。

  打吾米村的独居老人王爷爷因子女在外务工无人照料,生活不便。“村嫂”阿恰宽主动结对帮扶,常送去米面粮油,还上门帮忙做饭、陪他唠家常,这份温暖让王爷爷的晚年生活不再孤单。而“童伴券·爱心妈妈同行”项目更让7名留守儿童收获惊喜——“爱心妈妈”带他们第一次吃生日蛋糕、逛县城图书馆。今年以来,子里甲乡“村嫂”帮扶“一老一小”的温情服务已服务1000余人次,昔日的“空心村”正变成“暖心窝”。

  机制创新:小积分激发大能量

  今年子里甲乡根据“村嫂”服务内容,制定了村嫂积分对照表,每次服务累计1—3分,年底可兑换生活用品,积分更可作为评优的重要依据。这套量化管理体系包含“单点式”“组团式”和“吹哨式”三种服务类别,从动态结对表、服务记录表到积分兑换表,实现“服务可追溯、成效可量化”。

“村嫂”帮村民做农活(资料图)。

  在腊母甲村,木更三等5人的“村嫂”团队获得了村里的一致好评,她们每月都会定期帮村里的“一老一小”理发、剪指甲、晒被褥。这些点滴服务都被记入台账,现在村民看见蓝色马甲就竖起大拇指。目前子里甲乡已发放2万元公益金用于积分激励,下一步还将对接社会爱心资源扩大资金池。

  双赢效应:服务者也是受益者

  “没想到我一个家庭主妇还能获奖!”在今年4月份子里甲乡组织的“村嫂”技能提升培训暨技能比赛中,恰琼言在理发、内务整理等比赛内容中表现突出,获一等奖,欣喜不已。通过参与服务,她不仅获得了收入,更找到了人生价值。长久以来,子里甲乡一直致力于“村嫂”技能的服务提升培训,借助“沪滇协作”,子里甲乡已开展相关培训5场次。

“村嫂”接受培训(资料图)。

  同时,子里甲乡党委将“村嫂”培育与妇女发展深度融合,积极举办女性健康知识讲座,让60余名妇女掌握“两癌”筛查技能;开展“贷免扶补”宣传,政策知晓率提升40%;推荐优秀“村嫂”参评“最美家庭”。

  夕阳西下,在子里甲乡113户208人“一老一小”的家中,时不时传来欢声笑语,墙上的“石榴籽”插画熠熠生辉。(完)

【纠错】 【责任编辑: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