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沿岸的共富密码
一场农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实践
清晨的滇池水波潋滟,晨光洒在湖面,唤醒了沿岸的村庄。在昆明,一场以文旅为引擎的乡村振兴实践,正悄然改写农民的生活图景。依托滇池生态资源与46个重点村改造项目,昆明探索出一条农文旅融合的共富路径,将旅游的热度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温度。
农产品搭上文旅快车
在晋宁区昆阳街道太史村的“村播小院”里,一场别开生面的直播正在进行。“家人们看过来,这款‘紫气东来’土豆片是我们的爆款,采用传统工艺制作……”主播热情洋溢地介绍着,订单数则在屏幕上不断跳动,实时显示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购买量。
几公里外,村民李大姐正在自家农田里忙碌,她开心地算起了增收账:“以前种地一年挣不了几个钱,现在通过‘村播小院’,家里的农产品直接卖到省外,一年能多挣两三万元。”这个集人才培育、产品展销、文旅推介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已成为连接乡村与市场的新桥梁,让藏在深山的农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在滇池沿岸46个重点村的改造中,昆明市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生态养殖、菌子采摘体验,对鲜切花产业基础好的村庄,重点打造花卉观光、花艺体验项目。通过引入专业的文创设计力量,土鸡蛋、干巴菌、玫瑰酱等传统农产品被赋予滇池、西山文化元素,实现从土特产到精美伴手礼的华丽转身。
“特色化定位、体验式转化、品牌化营销”的组合拳,让滇池沿岸的土鸡“飞”得更远,野生菌“香”飘万里。昆明市农业农村局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昆明市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1529.36亿元。全市农产品加工业经营主体共支付农民工报酬67.67亿元,带动农户增收101.88亿元,真正实现了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双赢。
从旁观者到合伙人
“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创新模式,正在深刻重塑着乡村的经济格局和社会结构。
在西山区团结街道龙潭社区乐居村,村集体系统整合闲置房屋资源,由专业的合作公司统一运营管理,村民不仅能获得稳定的租金收益,还能参与到文旅项目的运营中。古彝村旅游景点的停车场每年租金收入约20万元,部分收益充实集体资金池,实现发展成果共享的良性循环。
“这些做法让我们从旁观者变成了真正的合伙人。”村民李菊凤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据介绍,进驻企业优先录用本地村民,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村集体持续完善收益分配机制,将集体收益与村民收入直接挂钩,形成利益共同体。
2024年,滇池沿岸46个村实现营业收入5.4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4亿元,人均纯收入达2.7万元。这些数字背后,是村庄“造血”能力的实质性增强,是农民钱袋子实实在在的变化。龙潭社区党委副书记李秋龙补充:“我们坚持‘村民主体’理念,每一个重要环节都充分尊重村民意愿,优先保障村民利益,让村民从村庄发展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红利。通过切实保障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最终实现‘农民致富、村庄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稳步增长’的美好愿景。”
非遗研学唤醒文化基因
在乐居村,非遗研学正成为文旅融合的新亮点。彝族刺绣工坊里,游客在专业匠人的指导下,体验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在一针一线间感受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中,孩子们学习民族文化、参与志愿服务,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我们以‘非遗活态传承’为抓手,着力构建‘非遗+创作体验’全产业链,让游客亲手参与非遗创作,让彝族文化从静态展示变为动态体验。”李秋龙介绍,乐居村将深度挖掘彝族文化元素,除非遗工坊外,还将举办更多彝族特色文化活动,吸引游客身临其境感受彝族风情。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紧扣火把节、中秋节等重要传统节日,精心组织“孃孃会”、同年会、打平伙等承载乡愁记忆的乡村传统活动。实践站还组建政策宣传、尊老助残、关爱儿童等多支专项服务队,针对老年人以及困难家庭等群体,量身提供“一对一”暖心帮扶,把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
这些举措让村民的生活更加充实,文化认同感显著增强,村庄凝聚力不断提升。以往节日之外的空闲时段,部分村民常处于闲聊、闲逛的状态,如今参与民俗活动、帮扶服务成了新选择,生活更有方向。传统民俗的成功唤醒,让村民多了自豪感,整个村子的氛围更有活力,村民不再只关注自家小事,而是主动参与集体事务,呈现出“人人愿参与、家家有暖意”的新面貌。
绿水青山间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是乡村差异化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李秋龙表示,乐居村坚持“保护为基、创新为魂”的发展理念,在保留传统风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开发,深度融合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和农业资源三大要素,围绕游客需求打造多元业态,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
回顾发展历程,乐居村并非一帆风顺。过去,村子长期以传统农业为核心产业,农产品附加值低,缺乏新兴业态支撑,陷入了“收入有限导致消费低迷,消费低迷又制约产业投资”的发展怪圈。如今,通过打造“经济收益+精神满足”双重吸引力,乐居村为人才提供民宿运营、非遗传承、文创设计、研学指导等多样化岗位,让人才既能实现稳定的经济价值,又能获得“归园田居”的生活体验与精神归属感。
昆明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发展的热度必须建立在保护农业本质和乡村风貌的根基之上。”昆明坚持“轻介入、微改造”和“一村一主题”的理念,引导各县区因地制宜,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生动局面。在改造过程中推行“微改造、精提升”的理念,改造精品民宿、文创空间,必须保留滇中传统民居“一颗印”的建筑肌理,保护村落原有格局、古树名木,让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展望未来,乐居村将聚焦乡村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创新与服务水平优化三大核心,进一步巩固乡村发展优势。良好的基础设施、优质的服务是乡村留住人才、吸引游客、留住游客的关键,乐居村计划从设施完善、业态丰富、体验升级三方面持续提升,通过持续优化,逐步形成“业态多样化、服务精细化、体验个性化”的乡村新范式,增强乡村可持续发展动力。
“百村行动”开启共富新篇
目前,昆明市实施“百村行动”,在全市复制推广滇池沿岸重点村经验,让农文旅融合的“共富密码”在更广阔的乡村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通过规划引领、机制创新、产业融合、农民赋能等措施,昆明正将一个个孤立的“共富亮点”串联成“共富风景”,推动更多乡村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机统一,为昆明建设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贡献坚实的乡村力量。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昆明将逐步探索建立财政资金引导、金融资本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投资机制,大力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同时做好促进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加快龙头企业培育工作,积极引导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一批能够展示“昆明制造”“昆品”和“昆牌”优质形象的农产品加工品牌。
同时,昆明将坚持“以滇池保护治理为底线,推动滇池沿岸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思路,通过全面协调“湖、村、人、产”关系,实现滇池生态、村庄形态和产业业态“三态”协调发展。围绕景观性业态和经营性业态开发建设,不断拓展农业多元价值和乡村多元功能,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互补共赢,逐步将滇池沿岸建设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实践基地。
如今,滇池沿岸的村庄正从生态美走向百姓富。游客在这里感受的,不只是湖光山色,更是烟火人间;村民在这里收获的,不只是物质富裕,更是精神丰盈。
从土特产品到民宿,从非遗到文明实践,昆明正以文旅为“金钥匙”,打开乡村振兴的多元价值空间。一条以文旅促共富的昆明路径,正徐徐展开,让“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在滇池沿岸绽放出独特的魅力。
在这条路上,旅游不再只是观光,而是成为一种深度融合的生活方式;乡村不再只是故土,而是成为承载梦想的沃土;农民不再只是旁观者,而是成为共建共享的主人翁。这是滇池岸的“共富密码”,在山水之间书写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记者 陈思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