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当我背着行囊走进大都马村时,迎接我的除了鸟鸣与果香,还有村民们上下打量的目光。“城里来的娃娃,可能是来‘镀金’的。”“待不了半年就得走”……这些看似随意的闲谈,反映出群众对年轻驻村干部能否沉下心、办实事的质疑。
扎根基层不仅是完成组织安排的任务,更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我不希望只在履历表上写有“基层经历”的字样,更希望在广阔的农村大地施展才能,用润物细无声的持续耕耘,破除部分群众对年轻驻村干部只是来“镀金”的误解。
驻村队员(右)与村民一起背运芒果
以泥土味破“浮躁气”
初到大都马村时,我带着笔记本挨家挨户走访,并将所见所闻详细记录在本子上。当我认真梳理记录的信息时,发现大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显得很内向、敏感。更让我触动的是,村医陈华感慨道:“有些老人头疼脑热怕花钱不去治,等拖成大病才后悔。”如不走进群众中,我可能发现不了这些问题。这让我深刻认识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首先要脚踏实地入农家,真正沉到一线察实情、听民声,而不是坐等群众来反映问题。
基层工作的第一步,是要读懂“民生”这本无字之书,这就需要我们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于是,我主动对接上海第七批援滇医疗队,邀请专家团队走进渡口小学。医疗队不仅为孩子们开设心理健康课,还举办了中医药文化科普讲座,教孩子们辨识中药材、触摸穴位。义诊当天,村委会门口排起长队,100多位村民前来诊疗。62岁的李大爹看着听诊器说:“小吴,你说话算数,把大城市的专家请来了。”
这种沉下去的服务方式,正是破解驻村干部“浮躁气”的关键。当驻村干部不再是站在村口的“观察者”,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参与者”,群众对“镀金”的质疑便会逐渐消解。要让群众看到驻村队员不是“过客”,就应脚踏实地走访调研,精准把握群众需求,把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基层工作的价值,从来不是写在纸上的光鲜履历,而是能刻在群众心坎上的温暖记忆,是要以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作为标尺来衡量的。
以枝叶情破“距离感”
驻村后,我了解到,全村60岁以上留守老人中,七成以上除拍身份证外从未拍过照片,操劳一生的他们渴望能拍张照留个念想。为圆老人们的朴素愿望,我策划了“关爱一老一小,光影定格夕阳红”公益摄影活动,由我和村干部专门为老人们上门拍照。
当镜头对准大平台村民小组的张爷爷和他的老伴陈奶奶时,张爷爷突然缓缓牵起老伴的手,两人相视一笑的瞬间被定格。“上一次牵手拍照还是结婚那年!”陈奶奶眼眶湿润了。
公益摄影活动看似“非刚性”服务,但从陈奶奶的言语中,我感受到开展这项活动的意义所在。当文化浸润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这些工作正是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具体行动。唯有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不断增进鱼水情,方能消除干群“距离感”。
与村民背水扑灭山火的经历,让“同吃同住同劳动”从文件要求转化为烙在心底的记忆。当我们的汗水和着红土修成蓄水池、当自拍的农产品短视频为滞销的香蕉打开了销路,群众对驻村干部的信任基石,也在共同劳作中得到不断夯实。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正是破除“距离感”的真情纽带。
以实干劲破“镀金论”
在村内主干道上,太阳能路灯因年久失修全部“罢工”,村民夜间出行安全隐患突出。在村“两委”召开的会议上,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经与村“两委”、村民代表反复商议,我决定拿出选调生为民服务经费,帮助解决村民们最迫切的诉求,让路灯重新亮起来。
面对新装路灯成本高、经费有限的实际情况,我提出“修旧利旧”的方案,对原有路灯进行全面“体检”,筛选出20盏可修复的太阳能路灯,通过“拆解可用零件+集中采购新件+维修破损配件”的方式,将单盏路灯维修成本压缩至市场平均维修价的70%。这样做不仅勤俭节约,也符合绿色低碳理念。当灯光透过芭蕉叶重新投射到路面时,村民递来的烤粑粑有了家的温暖。
基础设施修缮看似小事,却是破除“镀金”标签的有效做法。群众从不相信华丽的承诺,但永远记得谁帮助他们照亮了回家的路。我相信,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一定能赢得群众信任。
破除“镀金论”的过程,其实是年轻干部自我重塑的成长历程——褪去书卷气,脚沾泥土味;消解悬浮感,沉淀踏实劲。当我们不再刻意追求“被看见”时,反而能在润物细无声中收获最珍贵的成长。基层的每一寸土地都是锤炼初心的考场,唯有以真心换真情,以实干破虚名,方能将“镀金”误解转化为真心认同。
驻村档案
驻村工作队员:吴涛(金平县纪委监委)
驻村地点及村情:驻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县大寨乡大都马村。大都马村距乡政府驻地21公里,下辖12个村民小组,共有619户2509人。村民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种植香蕉、芒果、枇杷等农作物,以及养殖牲畜。2024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5.58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53万元。(吴涛/文 余文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