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腊县关累镇藤篾山的天,黑得比山外早。每到这时,村委会院子里总会站着个身影——驻村工作队员扎巴习惯性地望着远处星星点点的瑶寨灯火,手里摩挲着那本记满了“家长里短”的民情笔记。
去年12月,这位来自勐腊县农业农村局的党员干部,成为了藤篾山村的驻村工作队员。“抵边村的事,得往群众心里扎。”他揣着这句话,一脚踩进了这片群山环抱的土地。
藤蔑山村茶园
院坝里的“政策课”,比会议室暖
“扎巴,今年的医保咋交?”“村里的路啥时候能修宽点?”清晨的薄雾还没散,村委会院坝里的石凳、木墩就被乡亲们占满了。扎巴搬个小板凳坐下,面前摆着个搪瓷缸,里面泡着村民自家采的春茶——这是他“立”的新阵地。
“会议室里念文件,乡亲们坐不住,院坝里拉家常,反倒听得进。”扎巴笑着说。他把党的二十大精神里的“乡村振兴”相关内容,揉进藤篾山的茶林、田埂里讲:“就像咱种玉米,得选好种子、施对肥,政策就是咱的‘好种子’……”
今年的“三八妇女节”,他索性把村里的妇女们都请来了。瑶族的蓝靛染布、哈尼族的织锦、傣族的剪纸摆了一院坝,姐妹们边做活边唠嗑,扎巴趁机问:“大家觉得村里该搞点啥产业?”你一言我一语,竟凑出了不少金点子。
村“两委”换届前,扎巴带着工作队挨家串户“蹲火塘”。老党员邓文华家的火塘最热闹,这位干了三十年村干部的老人,总爱讲过去护边守寨的故事。“邓叔,您这股子劲,得让年轻人学学。”扎巴把老党员的事迹编成“小故事”,在党课上讲、在走访时说。没多久,村里的党员们主动包了片区,带头扫村道、清垃圾,“门前三包”成了村民的行动自觉。
土话里的“明白理”,比条文亲
扎巴(右一)入户走访,了解群众生产生活情况
“扎巴哥,东家婶子和儿媳又吵起来了!”这天刚到地头,村民就气喘吁吁来喊。扎巴放下手里的百香果苗,跟着往村里跑。他深知,抵边村寨多民族聚居,家长里短里藏着不少“疙瘩”。可光念法条不管用,他就把民法典编成“瑶歌调”“顺口溜”,搜罗些邻里纠纷的真实案例,拍成短视频发在村群里。中午老乡们在地头歇脚,点开手机一看:“哦,原来占别人家地头要不得”“婆媳吵架也有法管着咧”,笑着笑着就把理儿记心里了。
有次两户人家为地界吵得脸红脖子粗,扎巴蹲在田埂上,用瑶语混着汉语说:“都是藤篾山的人,低头不见抬头见。你让三分,他让三尺,明年种玉米都能多收一箩筐!”一番话把俩汉子说得红了脸,当场握手言和。如今村里有纠纷,大伙总说:“找扎巴唠唠,准能理顺。”
山坳里的“新苗芽”,比金子贵
“扎巴,这百香果能长起来不?”看着地里刚栽下的嫩绿小苗,瑶族大叔盘文生眼里满是期待。年初,镇领导带着村干部外出“取经”,看到“公司+农户”的合作种茶模式赚了钱,扎巴动了心:“藤篾山的水土这么好,咋就不能试试?”
可一开始,村民们犯嘀咕:“万一赔了咋办?”扎巴磨破了嘴皮:“先试种100亩,技术有公司派的技术员管,销路也包了,我跟大家一起担风险!”他陪着技术员跑遍了村里的山坳,测土、看水、选地块;又拉着村干部去县里的银行,争取到“产业帮扶贷”,帮几户困难群众换了香蕉新品种、引进优质菌种。
如今,百香果苗爬满了竹架,香蕉园挂起了沉甸甸的果穗,大棚里的人工菌正冒头。盘文生算着账:“光卖香蕉和菌子,今年就能多赚几千块!”
扎巴(右一)和村民一起巡山
心坎里的“过山谣”,比蜜甜
走进监测户盘老三家,瑶族大妈端来清香的木碗茶,茶梗在碗里打着转。“扎巴,多亏你帮我家申请了医疗救助,老头子治病有了保障,我们生活才有了盼头。”大妈说着,眼眶红了。
苗族少女小岩妹不想上学,扎巴每周都去她家,坐在门槛上跟她讲山外的故事:“读书不是唯一的路,但能让你看到更多路。”第三次去时,小岩妹终于抬起头:“扎巴哥,我想回学校了。”
藤篾山村一角
那本民情笔记记了满满一本:谁家的孩子该打疫苗了,哪户的房屋该修缮了,哪片地适合种药材……每次把“一户一册”台账交给村委会,看着大家眼里的信任,扎巴就觉得,自己真的“扎”进了藤篾山村。
如今的藤篾山,傍晚总能听见瑶歌响起——那首《过山谣》里唱:“过山啰过山啰,不追到好日子不歇脚……”扎巴知道,这歌声里,有乡亲们对好日子的盼头,更有驻村干部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冯宏伟 刀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