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10/20 18:16:44
来源:云岭先锋

“金牌司机”如何炼成?

字体:

  横断山脉腹地,一列“复兴号”动车组列车正高速穿越隧道群。驾驶室内,工作人员手边的满杯茶水未起涟漪。

  这是云岭大地铁路线上的日常。在列车平稳运行的背后,得益于“金牌教练”胡军和他带出的一支“金牌司机”团队的不懈努力。

胡军(右一)带着年轻的司机们认真钻研驾驶技术。邹鹏 摄

  三十万条手绘轨迹线凝成操纵指南

  2016年云南首条高铁开通前夕,昆明机务段动车司机胡军与17名骨干组成“云岭高铁突击队”,共同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新线路、新车型、新团队,云南特有的陡坡急弯让许多经验几乎失效。

  联调联试期间,胡军和突击队开启“车轮鏖战”。同在突击队的昆明机务段动车运用车间主任罗建昆至今仍然记忆犹新——大多数时候,队员们都是凌晨四点出发,一跑就是十几个小时。最忙的时候,沪昆、南昆线接连开通调试时,人手不够,一些队员直接把“家”安在了车上。

  为攻克难题,胡军和队友们进行了多次讨论和研究。此时,深厚的经验积累令胡军产生了一个想法:“咱们把整条线画出来,照着开不就行了?”这个想法打开了大家的思路,此后,一条条手绘轨迹线不断诞生。

  在此后的21天里,突击队疾驰5.8万公里,三十万条手绘轨迹线凝成《线路操纵示意图》。靠着这张图,司机们驾驶动车组在山区铁路运行速度波动不超过1km/h,每个车站的正晚点控制在20秒以内,突击队圆满完成了测试任务。

胡军在昆明机务段动车运用车间动车模拟驾驶舱内认真钻研驾驶技术。邹鹏 摄

  一支粉笔的“零颠簸”宣言

  2017年,“复兴号”动车组列车在沪昆线投入运营后,胡军和同事们注意到一个细微现象:放置在驾驶室旁的行安装备箱,在列车启动时会往后挪半寸。特别是从曲靖北到富源北的大坡道上,当列车运行速度达300km/h时,司机很难精准操控——制动力大了,列车冲力大,旅客坐着不舒服;制动力小了,又可能超速。

  胡军跟这事儿较上劲了。他跑到队长室通宵查数据,发现是调速时手柄微调不精准。有人劝他:“又不影响安全,别这么较真儿。”他说:“司机室抖一厘米,最后一节车厢可能就晃得厉害,旅客坐着就不舒服!”

  之后几天,胡军一上车就掏出一支粉笔,立在操纵台上。从昆明南到贵阳北,他一遍遍调手柄,粉笔倒了又立,立了又倒。他练习了上千次,直到能精准控制手柄的7个挡位、15度调整范围,让粉笔纹丝不动。

  最后,他总结出“小级位、逐级进”的操纵法。在车间推广后,三个月内,所有司机都掌握了平稳操纵的诀窍。

  如今,胡军带新司机时,都会在操纵台上放粉笔,他对新司机说:“粉笔要是倒了,说明咱们的操纵还不够细。手上多稳一分,旅客心里才能多安十分。”这支粉笔,成了他追求“零颠簸”的标尺,也成了大家衡量技术的标杆。

  在暴雨中淬炼高效操纵法

  2021年12月3日,昆明南站。昆明机务段中老铁路的动车司机李光登的手心在严冬里沁出细汗,平日娴熟的动作略显紧绷。他驾驶的,是万众瞩目的中老铁路首班旅客列车。耳畔回响起师父胡军在他临行前的叮嘱:“坚持标准,做好每个细节!”当列车平稳抵达终点,胡军的祝贺电话第一时间响起。一句朴实的“祝贺你”,背后是两代火车司机跨越十余年的匠心接力。

“澜沧号”动车组是中老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23年4月13日开通运营以来,成为连接中国云南昆明与老挝万象的主要交通工具。(杨紫轩 摄)

  中老铁路开通后,运量越来越大。面对“车启客不知,车停客不晓”的更高标准,师徒联手向操纵极限发起挑战。中老铁路桥隧比高达87.3%,最大坡道23.5‰,热带雨林段轨面湿滑,操纵难度如攀险峰。李光登白天跟车观察,夜晚分析数据,胡军则放弃休息,带着他一趟趟实测、一把把精调。34个变坡点、34个分相、7个变速点……成为他们必须攻克的难关。

  一次暴雨中的陡坡测试,李光登精疲力竭。比他年长12岁的胡军却眼神灼灼:“暴雨正是检验的良机,再坚持!”师徒在雨幕中反复调试,最终淬炼出享誉中老铁路的“国际列车无感操纵法”。

  2022年8月15日,一封来自老挝旅客的感谢信飞抵昆明机务段:“桥隧连绵,列车却如履平地……我要为你们点赞!”

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以来,截至2025年7月7日,累计发送旅客超5500万人次。(杨紫轩 摄)

  如今,在昆明机务段,“金秧练功线”让新司机应急处置能力提升70%、故障判断准确率达98.7%;以胡军为带头人的“工匠研学点”,已培养出8名“全国铁路系统火车头奖章”获得者。今年4月,胡军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云岭先锋全媒体记者 杨锡畅/文

【纠错】 【责任编辑: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