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10/13 09:12:04
来源:云南网

【微光志】最好的告别

字体:

  深秋,昆明市吴井路上的梧桐叶开始飘落。它们不急不缓,在空中打完最后一个旋,从容回归大地。

  路旁,坐落着云南省规模最大的安宁疗护中心——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关怀科,这里收治的大多是肿瘤晚期或者失能的病人。

  当医学手段已无力回天,让他们如秋叶般安静、从容地走完最后一程,或许是最温暖的抚慰。

  (一)最后一站

  走进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关怀科,这里没有医疗剧中常见的喧嚣与嘶喊,患者们大多安然入睡,或是安静地看着窗外的树影。

  这份安宁,源于一种以尊重生命、减轻痛苦为核心的医疗理念——临终关怀。这一理念最早发端于海外,并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中国。

  很多肿瘤晚期的患者会伴随着癌痛、腹水、排便困难以及压疮等各种不适,在关怀科,医护人员会通过药物以及其他医学手段,来帮助他们减轻病痛,同时让家属能够正常回归生活。

  但关怀的意义,并不止于此。“生命走到最后,需要的不仅仅是药物的帮助。”这是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关怀二科(安宁疗护中心)主任付海艳最大的感触,他们的需求更多来自心理层面。

  “大多数人来我们这里,最开始比较抗拒的,我们不能告诉他这里是关怀科,否则他可能会想:这不是让我来等死吗?”付海艳见证了太多患者心态的变化:从最初抗拒到逐渐接受,再到最终安静从容地离开,这里更像是他们生命旅途中最后的驿站。

  自住院医师时期起,付海艳就特别喜欢查房:从清晨的第一声问候,到午休时的关切询问,再到下午和傍晚的默默巡视。这日复一日的“绕路”的意义,是让病人感觉到他们身边一直有人陪伴。

  为了帮助患者与家属平和地面对生命终点,医护人员创设了“生命茶馆”,大家煮一壶清茶,平静地探讨生死,学习如何坦然接纳生命的完整。

  从事安宁疗护10年,付海艳和病人间早已形成了默契的交流方式:“很多病人的手是湿冷的,我会用我的手去拉拉他们的手,我的手是暖和的,相信他们也能感受到我的温暖。”

  (二)陪伴

  亲人的陪伴,是生命抵达终点前最本能、也最深刻的渴求。

  6月,一场大雨过后,王蕊端着温热的小米粥来到病房,她希望下一次父亲清醒的短暂时刻,能喂他喝下哪怕一小口。一个月前,82岁的父亲王万佳如愿品尝了一顿心心念念的家乡菜。自那之后,他便渐渐陷入沉睡。远在美国的王蕊特地赶回来陪伴他。

王蕊正在陪伴父亲

  曾经无所不能的父亲,此刻就像婴儿般躺在病床上,这个事实,王蕊花了很长时间才勉强接受。她想起四年前父亲刚确诊肺癌时,他选择隐瞒家人,独自回国,把魂牵梦萦的故土走了个遍——仿佛是提前与世界来一场沉默的告别。

  即便后来需要依靠轮椅出行,他依旧让护工推着他去喝咖啡、逛商场,执着地感受着世界的热闹与美好。

  “爸爸永远是我们的支撑、避风港,每次只要有爸爸在我就不怕。”在父亲面前,王蕊总是很自然地回归到小女孩的心态。临别前的相处,父女俩的角色却悄然对调:王蕊像对待婴儿一般,轻轻地在父亲干燥的皮肤上涂上润肤乳。握着父亲的手时,王蕊感觉到他内心深处也有一个小小孩,需要别人去拉住他。

  随着父亲病情每况愈下,在病房中守候的王蕊时常感受到焦灼与无助,但转念一想,这段看似煎熬的时光,是命运给予她与父亲相处最后的机会,也将成为她生命中最温暖的记忆,这让王蕊格外珍惜与父亲相伴的每一分每一秒。

  (三)回忆与遗憾

  回忆,是生命这趟旅途中最后剩下的行囊。在关怀科的病房里,这份“行囊”时常被悄然打开。

  病房里不时传来的阵阵老歌,以及老人们的喃喃自语,承载着的是他们过往最美好的记忆。

  当世界缩小到一张小小的病床,唯有回忆可以带他们远行。

  最近,王蕊的父亲对于外界的反应越来越微弱,但提到儿时的家乡,他反应会比较强烈。清醒时,他的眼神会左右晃动,王蕊见状会引导他,“你是不是看到老家的竹海了?”“你们小时候会挖好多好多竹笋对不对?”看到他点点头,王蕊知道,父亲的思绪,已经回到了他挚爱的故乡。

  “我们有一位奶奶,有一天突然说‘我要走了,我妈妈喊我回去吃饭了’。”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关怀二科副护士长刘怡回忆,当时只是觉得奶奶可能在说胡话,于是顺着奶奶回应她:“等我们帮你处理完了,就送你回家。”老人听完面带喜悦安静入眠,当天凌晨就去世了。

  回忆照亮的,往往不只是风华正茂的美好记忆,还有那些被岁月深埋的遗憾。

  每周,86岁的高永康总是雷打不动,坐着公交车来看望老伴。因为心脏病、糖尿病加上中风后遗症,84岁的老伴况莲英生活已无法自理,住进了关怀科。

  年轻时因工作异地8年,中年又经历了丧子之痛,行至暮年,夫妻俩只能以一种特别的方式相依相伴。

高永康来看望老伴

  “前段时间下雨,一直没能来看你,你不要怪我。”这番话语里,藏着高永康一生的愧疚。“生小孩时我因为工作回不来,她很生气。”这份遗憾,让高永康晚年的每一次陪伴,都更像是一种无声的弥补。

  “只希望她好好地,多活一段时间,只要有这个人在,我就心里就还有牵挂。”临走时,高永康收拾了老伴的脏衣服,不忘交代老伴:“你好好养病,不要牵挂我。”

  遗憾,这个伴随我们一生的命题,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显得愈发清晰。对于医护人员而言,遗憾也总是如影随形。“很多人以为,我们在这里工作,早已看淡了生死。”付海艳顿了顿,“但其实,每当长久相伴的病人离去,我们依然会忍不住掉眼泪。有些病人的突然离开,就像我们的亲人,突然离开了。”

  (四)爱与希望

  这是生命告别的地方,却汇聚了人性的美好,爱与温暖让冰冷的告别充满了温度。

  遗憾的是,并非所有告别都如此温暖。截至2024年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3.1亿,占总人口的22%。一边是临终关怀巨大的需求量,另一边却是“一床难求”的困境。

  作为全省规模最大的安宁疗护中心,昆明市三院关怀科124张床位常年满负荷运转。对于许多自身已年迈的子女而言,交通便利是他们能经常探望的前提,而这里恰巧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每每接到询问病床的电话,付海艳回复最多的是“抱歉,没有床位,等有了马上通知你们”。有的病人则在等待中悄然离世。

  今年6月,因为种种原因,科室不得已从独立的院落搬迁到位于对面的新病区,能容纳的床位随之减半。为了让更多患者有地方住,付海艳依旧在为寻找更大的院区不停地奔波。

  时光在病房里无声流淌,6月10日清晨,久违的阳光洒进病房,王万佳老人带着平静与安详,与世界从容告别。

  雨过天晴,高永康依旧雷打不动,来医院陪老伴聊天。

  在院方不懈努力下,付海艳盼望已久的新病区终于有了着落;随着前来取经的同行络绎不绝,安宁疗护的种子也正在更多地方生根发芽……

  当新生命被温柔地托起,那些即将逝去的灵魂,也应该被轻捧着、小心放下,这或许,才是最好的告别。

统筹:浦美玲 曹璐 林云冬 张成

策划:期俊军 秦黛玥

拍摄:习元喜 杨苑

剪辑:杨苑 习元喜

脚本/配音:期俊军

撰文:期俊军 秦黛玥

设计:潘思颖

【纠错】 【责任编辑:范芳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