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10/11 14:42:49
来源:石林县委宣传部

云南石林:“旅居经济”走出一条富民新路

字体:

  秋日的暖阳下,83岁的孟宪梅用完早餐,信步走向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杏林大观园书画院,气定神闲地铺开宣纸练习书法。三年前她从北方迁居于此,“这里空气清新,服务贴心,每天的书法课、养生讲座让日子过得充实又健康。”她说。

  孟宪梅的惬意生活,正是石林县旅游产业从“走马观花”向“深度旅居”华丽转身的生动缩影。昔日,人们为争睹世界自然遗产的奇绝而来,步履匆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放慢脚步,长住下来,从“看风景的过客”变为“生活在此的归人”。通过深度融合文化、旅游与康养产业,石林县构建起“旅居经济”新业态,不仅为传统观光景区转型升级提供了范例,更走出一条生态优先、文化赋能、产业融合、富民共享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生态为基:从“单一观光”到“全链康养”的蝶变

  作为石林县旅居康养产业的龙头项目,杏林大观园依托“中国天然氧吧”的生态优势,巧妙地将喀斯特地貌与中药材种植融为一体。银杏、石斛等药用植物在奇峰怪石间相映成趣,形成了“景在林中、林在药中”的独特生态景观。通过“林药复合种植”模式,游客在漫步中就能识别百草,体验“药在林间,林在景中”的生态美学。

  更深层次的转型在于理念。杏林大观园创新推出的“五位一体”(心疗、食疗、水疗、理疗、医疗)康养模式,将中医“治未病”的理念融入旅居日常。晨起打八段锦,午间品尝定制药膳,晚间聆听中医讲座,辅以富含矿物质的石海温泉疗养,游客在此完成从“身体疗愈”到“心灵滋养”的转变。

  杏林大观园总投资12亿元的一期项目,以其完善的配套设施,支撑起避暑暖冬、职工疗休养、研学旅行等多元产品。一条“中药材种养—加工—销售—文化展示—研学—医疗—康养”的全产业链,正在推动一二三产的深度融合。药农在林间采摘的石斛,转身便进入加工厂制成胶囊饮品;研学团队在生态课堂辨识本草;中医院则为旅居者提供定制化的健康管理方案。这种深度融合的模式,让杏林大观园成功入选全国旅居康养基地库。

  以杏林大观园为代表的康养旅居模式,已成为石林县文旅产业转型的重要引擎。今年1月至7月,全县共接待旅居游客9.53万人次。近期,石林县凭借“旅居康养”模式成功入选全国旅游创新发展案例。

  文化为魂:从“阿诗玛IP”到“全时体验”的消费升级

  如果说优良的生态是石林发展旅居经济的“形”,那么深厚的阿诗玛文化则是其吸引人、留住人的“魂”。

  石林县深挖“阿诗玛”文化IP,通过“文化+旅游+科技”的融合,将静态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动态的旅居体验。“天天大三弦·周周火把节”等常态化文化活动,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彝族风情,极大地增强了互动性和参与感。

  文化赋能同样体现在文创产品的开发上。以“阿诗玛”为核心开发的系列文创产品年销售额突破400万元,其中一款“小阿玛”冰箱贴年销量超10万件,成为游客带得走的“石林记忆”。

  通过文化植入,石林县成功引导游客从“一小时看景”向“全天候旅居”转变,有效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带动了住宿、餐饮、购物等复合型消费。

  服务为要:从“景区管理”到“全域服务”的体系重构

  为适应旅居新需求,石林县着力从“景区管理”思维向“全域服务”理念转变,构建起覆盖全县的精细化服务网络。

  今年3月,昆明市首家旅居者协会在石林成立,整合全县900余家涉旅市场主体,推动行业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县政府出台《推动旅居产业发展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从市场主体激励、旅居人员服务、审批优化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

  在公共服务层面,石林县建成“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体系,旅居人员可与本地居民同等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同时,通过开通旅游专线、发放公交优惠卡、建立属地化健康档案、实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等举措,全面提升旅居者的生活便利度和幸福感。

  富民为本:从“旁观者”到“共享者”的角色转变

  旅居经济的发展,最终的落脚点是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实现发展成果共享。

  石林县通过“土地流转+就近就业+产业孵化”模式,让当地村民深度融入产业链。杏林大观园项目年均为当地提供400余个就业岗位,支付工资1440万元。同时,通过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农房,鼓励村民开办民宿、餐馆,让“沉睡的资产”变成“流动的资本”。

  五棵树村的“朴愫客栈”经营者表示,将自家老宅改造成充满彝族风情的民宿后,不仅收入大幅增加,更在家门口实现了创业梦想。

  如今,在石林,旅居产业已催生出康养、乡村、文艺、体育等八大业态,从业人员超1万人。旅居经济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一幅“景美人和、主客共享”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完)

【纠错】 【责任编辑:徐华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