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王组长及时组织撤离,我们一家子可能就被埋在泥石流里了!”回忆起台风影响期间的惊险一幕,马关县南捞乡南捞村委会那往村小组村民刘自孟仍心有余悸。
事发当晚,那往村小组组长王光明在开展村组周边风险隐患排查时,敏锐发现村后山体出现细微裂缝,且伴随土体松动迹象,他判断可能发生泥石流灾害,而刘自孟家正处于潜在危险区域。王光明立即赶到刘自孟家中组织人员转移。凌晨5点左右,刘自孟家的房屋瞬间被泥石流冲毁。正是这场及时的转移,让刘自孟一家成功躲过一劫,实现人员零伤亡。
这一化险为夷的案例,是马关县落实落细“1262”机制,结合实际构建起“群众自查、干部帮查、下沉干部督查、专业人员核查”的“四查联动”工作机制,推动防灾减灾工作关口前移、力量下沉,实现从点到面、从全覆盖到精准化的隐患排查的一个缩影。
群众自查,筑牢“观察哨”
“一看二听三动”,是马关县发动群众开展自查的通俗方法。一看房屋是否变形、渗水,二听环境有无异响,三动手标记裂缝、排查松动迹象。全县累计接收群众自查隐患线索3000余条,逐步构建起延伸到户到人的风险感知网络。“这段时间只要雨停了,我们的群众都会到自家房前屋后看看,如果发现有裂缝或者其他隐患就会告诉我,我再上报村委会,让他们帮助我们研判风险。”那往村小组组长王光明介绍说,有了刘自孟家成功避险的案例,村里人都很重视隐患排查,发现危险隐患还会相互告知,避免群众到危险的地方去。
干部帮查,织密“责任网”
马关县还充分发挥村干部、驻村干部、结对帮扶干部“三支力量”,完成2160处重大风险隐患处置,锁定1858处潜在风险点。
在南捞乡南捞村委会向阳村小组,记者跟随村干部一同深入山中开展隐患排查。沿着崎岖山路,村干部仔细查看每一处山体、河道,重点检查是否存在裂缝、落石、水流异常等情况。“我们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应急小分队,每天都会对滑坡段的隐患点进行排查,看看动态如何,会不会出现新的滑坡点和危险源。”向阳村小组组长苗福介绍道。
下沉督查,打通“中梗阻”
马关县明确13名县处级领导下沉乡镇蹲点,既督又战,重点督查特殊群体转移安置、预警机制落实等情况,确保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全县累计下沉干部2123人,完成多轮排查。
那往村驻村第一书记刘振滇说:“在工作过程中也会遇到群众不理解的情况,尤其是没下雨的时候,群众认为不会产生危险,不愿意转移,我们到他家沟通了4次,他才愿意配合转移。”他表示,下沉干部要真正扎根到一线,深入到群众才能发现问题,查出隐患,把防范做到最前面。
专业核查,支撑“科学决策”
针对重大风险点,马关县组织自然资源、应急、气象等领域专家开展技术核查,科学评估隐患点稳定性与发展趋势,为人员转移和风险管控提供有力支撑。
在八寨镇的排查现场,专家团队采用“无人机航测+实地登点”相结合的方式,对塌陷区域进行立体化监测。“针对多轮台风对全州、全县造成的重大影响,可能引发的强降雨情况,自9月23日起,我们就组织了9名专家结合无人机与现场勘测的方式,对全县在册的隐患点,以及新发现的隐患点进行现场勘查。”马关县地质灾害指导站指导专家唐兴进表示,台风过后,专家团队还将进行新一轮的全面排查,给出精准的处置意见供政府决策。
马关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胜应表示,“四查联动”机制把党的组织优势、群众的参与热情和专业的科技力量紧密结合,相信这套经过实战检验的机制,将为未来应对各类风险挑战提供宝贵的“马关经验”。
截至目前,全县共安全转移1111户3282人,成功避险24起地质灾害,用“四查联动”的坚实防线,最大限度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记者 刘红丹 周西杨 马关融媒记者 邓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