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各个乡镇(街道)的田间地头,正悄然上演着一幕幕秋收场景。
在大练地街道的咖啡园,“瑰夏”咖啡豆由青转红,科技服务队与咖啡协会助力当地打造“怒小咖”品牌,让一缕醇香走出大山,鼓起了咖农的腰包。六库街道的400亩沃柑梯田里,“捕食螨”生物防治、水肥一体化系统等生态种植技术广泛应用,昔日的陡坡地如今结出“致富果”,带动农户通过租金与务工实现双增收。
称杆乡的旱地稻田(9月13日摄)。
鲁掌镇依托高海拔温差优势,打造“四季采摘”模式,草莓与葡萄串起连续收益;上江镇300亩旱地稻泛起金浪,推广“滇禾优918”旱地稻与晚熟芒果,以科技施展“时间魔法”,错峰上市提升产值;大兴地镇创新“果—药”复合种植,沃柑林下套种滇黄精,土地产出效益倍增;老窝镇聚焦“小而精”产业,草莓、沃柑、酸木瓜等特色水果香飘满园,浸润民生温度。
从称杆乡坡地上颗粒饱满的旱地稻,到古登乡走出大山的青柚与香橼;从洛本卓乡悬崖梯田间杂粮与药材共生发展,到片马镇“政府+企业+科研”模式推动草果、重楼等边地物产规模化种植,泸水各地正以科技为笔、以土地为纸,绘制出一幅“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产业振兴图景。
稻田间农户收获的笑颜(9月14日摄)。
暮色降临,峡谷灯光渐次亮起,大练地咖农盘点订单,六库果农打包发往珠海的沃柑,称杆乡农户归仓新稻……这些日常片段,串联起“土地孕育希望”的坚实内核。咖啡红了几分,稻穗沉了半寸,腰包鼓了一些,正是这些看似微小的变化,让峡谷群众的日子一年比一年扎实、一年比一年甜蜜。
如今,怒江畔的泸水大地继续孕育着新的希望。在这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土地上,一幅“万物共生、民生向好”的乡村振兴画卷,正随着下一季果实的成熟,持续温暖书写。(完)(沈建翠)
【纠错】
【责任编辑: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