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腊勐乡大龙村,站在村里的坡地向对面远眺,一排排梯田环绕山间,田埂齐整。随着坡耕地治理提质增效项目的落地,大龙村用“坡改梯”的变革,不仅让红壤山坡焕发出新的生机,更按下了农业现代化的“加速键”。
饶正斌在操控无人机(8月21日摄)。
过去,大龙村的松林小流域坡地因坡度大、土层薄,每逢雨季就面临严重的水土流失,表层的土壤被冲刷流失,剩下的土地贫瘠板结;到了旱季,又因缺乏灌溉设施,庄稼常常干枯减产。地块小而散,想要进行连片种植、统一管理,一直以来都是村里的难题。
2024年,大龙村实施了松林小流域坡耕地治理提质增效项目,项目涉及2400亩坡耕地的治理同时进行了26个蓄水池的配套建设,主要解决了大龙村水土流失、土壤退化的问题。“项目实施后,有效解决了大龙村耕地水土保持的问题,也为我们村的农机农艺融合打下基础。”龙陵县腊勐乡大龙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施国聪介绍。在项目基础设施完善后,村级集体还统一采购了2台东方红804大型拖拉机,投入到烟田翻耕、起垄等环节。
饶正斌在分拣烟叶(8月21日摄)。
改造前的坡地起伏大、地块零散,农机难以进入作业且易发生倾翻风险。坡改梯后,2400亩坡地被规整为层层平整的梯田,为拖拉机、无人机等农机提供了稳定、安全的作业环境,解决了机械化的地形障碍。在“坡改梯”项目的支撑下,无人机飞防效果也增益不少。今年三月,村民饶正斌自购了一台植保无人机,不仅服务自家烟田,还为周边农户提供统防统治服务。从“坡改梯”筑牢根基,到机械化提升效率,再到智能化飞防管理,大龙村的土地变革,勾勒出一个“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机能进、技能用”的新乡村图景,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完)
【纠错】 【责任编辑: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