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月26日在云南省元阳县拍摄的哈尼梯田风光(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新华社昆明9月12日电(记者严勇、曾维)绵延了上千年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继“世界文化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两项桂冠后,再添一张世界级“名片”。
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日前入选2025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这一延续1300余年的山地农耕灌溉系统,向世界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
元阳哈尼梯田位于云南省红河南岸哀牢山区,灌溉面积达5.61万亩,涵盖了坝达、多依树和老虎嘴三大核心片区。据考证,梯田至晚修建于唐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当地哈尼族人依山就势开凿梯田,世代耕作,现存305条沟渠纵横交错,如一条条血管,滋养着万亩梯田。
这些梯田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周边的森林、水系、村寨构成“四素同构”的良性生态系统。元阳县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队队长李金说,山顶森林涵养水源,沟渠引水穿过村寨灌溉梯田,汇流成河后经蒸腾形成降雨,构成完整的自然循环。这套水利系统以沟渠为主,没有水坝、水库等大型人工水利设施,更多依赖自然降雨和森林、土壤及梯田的调蓄功能。
曾几何时,在没有现代水利技术的条件下,哈尼族先民依靠对自然环境的理解,构建出一套因地制宜的自然灌溉系统,实现了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统一。
“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这句哈尼古训蕴藏着祖祖辈辈对大自然的敬畏。阿者科村背靠梯田,村民马有德说:“哪家建房需要木材,得全村商定批准。树砍了后还要及时补种。”
在云南省元阳县阿者科村,村民在驱牛犁田。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梯田的命脉在水。而哈尼人对水的利用和管理智慧,凝结在一根小小的横木上,这就是有名的“木刻分水”。每条沟渠灌溉的梯田面积即分水量,需要全村协商确定。随后,木匠会把分水量精准刻在一块横木上,放置在总水沟分流处,水流经过时便按刻度自动分流。这一机制逐级延伸,总水沟的水流经若干木刻,流入每块梯田。
“这套分水法充当了现在的‘智能水表’,较好解决了这个问题。”李金说。不过木刻分水也存在一定局限。比如木刻容易被篡改,且长期浸泡在水里会发生变形、腐烂等。因此,部分村寨改用石料。
公平的分水机制需要有人守护。梯田赶沟人由此诞生。元阳县新街镇全福庄村的卢志祥就是其中一位。每天清晨他都要带着工具沿着沟渠巡查,一是疏通、补漏,二是看管分水木刻(石刻),防止有人擅自改动、破坏。如今,随着时代变迁,元阳哈尼梯田的部分村寨已经没有赶沟人,但留存的这套制度仍在诉说着哈尼人对公平公正的坚守。
近年来,哈尼梯田的生态与文化价值进一步被世界看见。当地政府也在村庄规划、生态补偿、全要素监测体系等方面实施多项举措,推进遗产的高水平保护与利用。例如,即将实施的水系连通工程,将让古老灌溉智慧与现代水利技术深度融合,为当地农业发展、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等注入新动能。
元阳哈尼梯田不仅是一项农业工程,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千百年来,哈尼人围绕梯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形成了独特的有机稻作文化——从选种育苗到田间管理,从祭祀水神到节庆仪式,每个环节都承载着当地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尤其是这里的水文化,如分水公平、节水惜水、人水和谐的理念,更成为哈尼梯田文化的灵魂。
“梯田不只是一片田,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见证。”哈尼学者马智强从小在梯田边长大,对这份遗产有着深刻的理解。
近年来,越来越多受梯田滋养的年轻人也选择回到家乡,用新方式传承这份珍贵遗产。“00后”导游高花就是其中的一员。有游客到访,她就领着去寻找田埂间的野菜,体验梯田抓鱼,在火塘边聆听千年哈尼古歌。
“我用手机镜头记录云海梯田的四季和我们村民的日常,再通过社交媒体传递到世界各地,让梯田的美突破群山阻隔。” 她说。
2013年6月,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一个以民族名称命名的世界遗产。此次元阳哈尼梯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不仅是中国灌溉工程遗产保护工作的又一重要成果,也为全球山地农业与生态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