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09/12 17:47:45
来源: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

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创新就业模式实践

字体:

  近年来,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多措并举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四方协同、订单驱动、东育西用”的就业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四方协同,构建就业工作新格局

  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通过“党建+就业”模式,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学生就业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和思想引领。同时,学院在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文化育人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提升了学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服务社会能力。

  学院通过政、企、校、地四方协同,共同开展招聘会、订单班建设等活动。政府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鼓励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同时推动高校与地方的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

  “政校企行”推动东西跨域赋能

  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通过政府主导政策保障、行业指导标准对接、企业提供实践岗位、院校实施培养,形成“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依托东部技术研发优势与西部产业应用场景,构建“东技西输—西产东研”跨域循环体系,通过动态产教对接谱系、虚实融合实训平台及“双导师”团队,实现教育资源精准配置与人才能力定向赋能。

  “院站室坊”,支撑技能进阶复合

  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通过政校企行共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引入企业技术标准,动态调整专业群,实施“教室+车间”双场景项目化教学。同时,建立教师企业实践流动工作站,教师分批入驻企业,参与技术攻关项目,将企业案例转化为教学资源包,反哺课堂教学。

  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校企共建云岭工匠创新工作室,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学生在工程师指导下完成“设计—调试—交付”全流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组建智能制造工坊,对接边疆企业需求,开展“微项目”敏捷开发,利用数字孪生平台仿真验证后落地实施。

  “四阶递进”,贯通产教融合链路

  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开发“公共基础+专业基础+行业认知”模块课程,在一年级开设“走进智能制造、生产管理”等6门基础模块课程,夯实学生专业通识能力。同时,通过学校的现代化智能制造数字孪生与虚拟仿真综合实训基地开展标准化技能训练,植入智能制造工艺规范与安全操作流程。

  针对企业的工艺工程、品质管理等关键岗位,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在三年级上学期开设“PMC工艺工程”等3门学徒模块课程,将隆基光伏运维、麒盛智能产线调试等12个真实项目转化为29个教学案例,强化复杂设备操作与工艺优化能力,实现励志拓技。在三年级下学期开设“数字化质量控制”等准员工模块课程,联合嘉兴市匠星企业联盟遴选企业技术能手组建智能制造工坊,学生在工程师指导下完成“智能产线运维”等任务,实现精志臻技。

  订单驱动,精准对接市场需求

  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引入企业真实产线,开发企业岗位能力图谱,实施“校内基础实训+企业轮岗实战”双导师制,完成“识岗—轮岗—跟岗—顶岗”四阶段培养;遴选骨干教师分批入驻嘉兴隆基乐叶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麒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技术部,参与“智能产线改造”等项目。学院教师将企业案例转化为《机械加工智能制造创新实训教材》等教学资源,年均更新实训项目25个,开发虚实结合教学模块32套。聘请国家技能大师带领学生围绕边疆产业需求开展技术攻关,学生团队全程参与研发,形成“基础技能—专项突破—综合应用—创新实践”四阶能力链。

  东育西用,助力区域协调发展

  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联合嘉兴市秀洲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嘉兴市匠星企业联盟、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建立需求对接、资源调度、成果转化三项机制,实现东部技术标准与西部产业场景精准匹配。同时,学院追踪毕业生3年职业发展数据,反向优化课程体系,形成“培养—就业—迭代”闭环。嘉兴市秀洲区政府以及张家港市政府、启东市政府相关部门、合作企业每年投入经费(含设备、学生补助、企业师傅指导费、学生食宿费等)近2000万元,提供13个面积累计超过10000平方米的校外实训场地,培养高技能人才3000余人,学生累计参与智能产线改造案例17项,其中3项技术方案被企业采纳应用,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

  依托区域产业优势,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联合嘉兴、张家港、启东等东部地区18家龙头企业,共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根据企业岗位需求,设立8个特色订单班,实施“订单班”精准培养。

  未来,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将继续深化“党建+就业”模式,加强四方协同,推动订单驱动和东育西用模式的落地生根,进一步完善就业工作机制,提升就业服务质量,为学生就业提供全方位支持,助力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完)

【纠错】 【责任编辑: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