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09/11 11:46:43
来源:昆明日报

安全守卫者永远在线——记昆明市公安局五华分局情报指挥中心民警

字体:

张洪

方源

孙建章

五华公安分局情报指挥中心大厅。五华公安分局供图

  昆明市公安局五华分局情报指挥中心(以下简称“情指中心”), 这里全年365天从不关灯。

  每天,从这里发出很多条指令,这些指令随着信号传向全市各个角落,保护着这座城市的安全。

  值守这个办公室的队伍,平均年龄44.9岁,他们一直战斗在幕后,是这座城市的安全守卫者。

  在瞬息之间与死神赛跑

  凌晨两点, 47岁的方源坐在调度台前,双眼紧盯屏幕,手指在键盘上舞动。报警内容被他迅速整理,归类为时间、地点、危险等级与先后顺序。9年时光,他凭借专业、快速的指令调度处置一起又一起警情事件。

  多年前的一次报警让方源记忆犹新。那天,正准备交接班的他突然接到市公安局指令称,辖区有人喝下农药轻生,情况危急,位置不明。方源迅速发出3条指令:后台快速研判定位,辖区警力火速赶赴,120急救紧急出动。几分钟后,民警破门而入,已经昏迷的男子被紧急送医,最终脱离危险。

  方源坦言:“我们这项工作非常考验调度员的职业素养和心理承受能力。”一天要接数不清的电话,内容多是危急、负面的,烦躁和倦怠时常袭来,但调度员必须始终稳住心态。“要认识到我们做的虽然是指挥调度工作,但同时要协调、要服务,一定要专业、专注。”他说,每一次处置警情,都是在与不可预知的风险对抗,长时间浸泡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必须要学会自己调整心态和情绪,要练到处变不惊,才能从容应对工作和生活。

  接警台平均每天要指挥处置全区各类警情400余起。数字的背后,是机制在加速优化。今年以来,五华公安不断完善“情指中心—派出所—处警单元”三级指挥层级,赋予情指中心“六权”——先期处置、直接指挥、指定管辖、信息收集、装备调用、检查督导。仅年初至今,接警台就调配应急警力1.2万余人次,在蓝花楹盛花期面对超5万人次的客流高峰,日均开展动态调度30余次,始终牢牢守住安全底线。

  在数据洪流中抽丝剥茧

  53岁的孙建章是合成作战中心的“神经元”。报警电话一旦进入,他必须在最短的时间里,从庞杂的信号中锁定“关键三要素”:人是谁、在哪儿、发生了什么,并将海量数据压缩整理成“救命坐标”。

  2025年3月13日,情指中心接到一起紧急报警:“有人在路边割腕,血流不止!”报警人情绪激动,语言混乱,导致所报地址含糊不清。对前端警力而言,这是最危险的情况,不知道报警人具体在哪,就意味着救援方向不明,可能在关键时刻失去宝贵的救援时间。

  孙建章立即启动数据研判,几分钟后,一个精准坐标落在屏幕上。他迅速将警情推送至派出所,并同步提示可能的家属联系方式,最终抢救下了轻生者。

  孙建章说:“我们快一秒找到人,前端就能快一秒救到人。”这就是他的工作日常,在无数模糊、杂乱甚至中断的报警信息中,他凭借大数据技术,快速寻找出求助者具体在哪里。

  过去一年,情指中心依托大数据赋能机制,高效处置群众紧急求助警情2.2万余起,协助抓获嫌疑人481人。

  有人称他们是“数据尖兵”,但孙建章更喜欢“幕后守望者”这个称呼,他说:“我们和前方的同事一起在行动,只要他们出动,我们就必须保障他们在最快时间抵达现场、迅速处置警情。”

  在文字之间精雕细琢

  与孙建章总是每天奔跑在数据洪流之间不同,张洪选择用“精准度”来辨明真相。在警情处置过程中,时间、地点、人员、性质、后果、舆情,“六要素”中任何一条不清楚,他都不会轻易对警情给出结论。年轻人总调侃他太较真,可当复杂的案子一来,大家就会第一时间把处置情况初稿摊在他面前。

  在一起看似普通的求助警情中,他与其他民警围绕处置人员“到场后的救助过程”僵持不下,在多数人看来这不过是末梢细节,但张洪寸步不让:“这决定了现场有没有采取急救措施,关系到处置是否规范,也关系到是否全面客观反映真实情况,更关系到信息服务决策的精准度。”那条被许多人认为“可有可无的句子”,成了还原真相、确认一线民警处置专业性的重要证据。

  “一字一词是否精准,是对真相的敬畏。”这句话他常挂在嘴边,一边是“快”,一边是“准”。在研判案情时,他宁愿多花10分钟把一段文字从“可能”改为“证实”,也不愿让一个假设误导决策的方向。

  也正因为较真,他常常是办公室里最孤独的。别人出警、收队,然后工作就结束了,而他还要在事后对信息进行分析,但张洪却从不抱怨。夜深了,他会给年轻民警留一张便签:哪处可以再核,哪段可以补充,哪一行可以换个更恰当的表述。

  在技术维护中体现价值

  45岁的张薪毕业于云南大学计算机专业,他是别人眼里的“极客警官”,但他却将自己定位为“隐形的服务者”。“我负责的网络就像自来水,平时谁都不注意,但一旦中断,所有工作都会被影响。”张薪说。

  对待工作, 他颇有些“保守”和执拗。凡是新技术,他必自己先试,能跑一百遍绝不只跑九十九遍。技术方案在推广前,他要“带病演练”,把最坏的可能先排除。有人说他慢,但他相信稳定高于一切。因为前线的每一次出警都需要一个没有噪音、没有掉线的后台支撑。因为合成研判的每一次落点,都需要数据链路的高度稳定。

  一次重要会议的前夜,核心设备突发故障,机房里的热浪和设备风噪让人头昏。他带着队员连夜拆解、排障、重建,汗水一滴一滴落在地面。测试、回滚、再测试,天色亮起来时,主链路终于恢复。“声音图像清楚”,那个熟悉的系统语音确认响起,他开心地看着设备指示灯一个个变绿。

  “我们并不能冲到第一现场,但我们要尽力为第一现场减轻负担。”这是情指中心无数民警的警训。他们深刻懂得“第一时间响应”的含义。

  真正的守护,从来不是惊天动地,而是日复一日的“在岗一秒,不失一秒”。

  记者王子仪报道

【纠错】 【责任编辑: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