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鲁掌镇,有一所特殊的学校——鲁掌山城附中。这里不仅是孩子们成长的温馨港湾,更是他们找回亲情与尊严的地方。校长刘自云与同事们用爱与坚守,护航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因此刘自云也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光头干爹”。
刘自云给学生上课(9月3日摄)。
以爱育心唤回归
“先做人后读书再做事,让孩子受益终生”,校园内,红底黄字的办学宗旨格外醒目。学生宿舍里,床单洁白平整,被子叠成“豆腐块”,鞋子整齐摆放,处处体现着纪律与自律。
刘自云在鲁掌山城附中,对自己和老师的要求是成为学生的亲人。日常生活中,他叫女生“姑娘”,喊男生“儿子”。他说,“最好的关系不是师生,也不是朋友,而是亲人。有孩子的老师,就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没有孩子的,就把他们当成弟弟妹妹。只有亲情式教育,才能让孩子感受到:没有一个人放弃他们。”
学生小文(化名)说:“在我心里,他就像父亲一样,是我生命中的一束光。”亲情教育不仅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关怀,更体现在学生对家长的感恩。在手机盛行的时代,刘自云鼓励孩子们定期写家书,向家人汇报学习生活,表达对未来的决心。家书成为情感纽带,让孩子们在自我反省中学会感恩、孝顺与努力。
家长送的锦旗(9月3日摄)。
多元教育促成长
学校按“高要求、高标准、高规格”办学,与多部门联动开展法律讲座、法治教育和青少年权益保护等工作,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让他们感受社会关爱。在刘自云的带领下,学校秉持“挽救孩子、造就人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创新开展文化课教学,倡导教师“回归教材、回归课标、回归课堂”,并通过定期质量分析和模拟考试严把教学质量关。
面对师资紧缺,刘自云推行“一师多学科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跨学科授课,确保语文、数学、英语等主干课程按国家标准开设,同时兼顾历史、地理等学科,构建完整知识体系,实现与常规学校的无缝对接。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学校实施分层教学。为基础薄弱学生开设“补差班”,强化读写与计算能力,通过“一生一档”动态跟踪机制,为每人制定个性化成长方案,确保文化学习与行为矫治同步推进。
学校还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课间跳民族八套舞,军训融入竞技与娱乐性训练,举办乒乓球比赛释放活力,通过积分奖励制度激发学习积极性。此外,学校每日组织学生收看《法治在线》《道德观察》《新闻联播》等节目,拓宽其视野,促进其反思与成长。
学生小方(化名)说,“原来我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以为学不学都一样是去打工。来到这里我才明白,读书也许不是唯一出路,但却是最好的出路。”在老师鼓励下,她投稿作文并发表在《怒江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生作文集》中,坚定了继续读书的信念。
刘自云认为,矫治教育不仅是行为纠正,更是心灵救赎。他高度重视心理辅导,组织心理学学习与讨论,与专业心理老师共同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帮助他们解开迷茫、抚慰心灵。2025年,学校中考成绩斐然,多数学生达到学业合格标准,部分考入理想职业技术学校,更有一名学生在教师团队培养下升入普通高中,实现教育矫治的新突破。
学生在上劳动实践课(9月3日摄)。
劳动实践育新人
学校拥有20亩校产土地和500多平方米饲养圈舍。全校教师、教辅人员、民辅警及学生共同开荒种地,饲养鸡、鸭、鹅和高黎贡山猪,清理淤塘。师生一起挖地、翻土、播种、浇水、采摘、品尝。
来到学校11个月的小华(化名)学会了种菜、喂猪、喂鸡、喂兔子,在劳动中收获成就感。“以前什么都不会,父母叫干活也不想干。但在这里我学会了很多技能,很有成就感,也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刘自云说,“最关键的是通过劳动实践,培养学生意志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让孩子体会生活不易。”
刘自云常对教职员工说:“挽救一个孩子,就是挽救一个家庭;给孩子一个机会,他会创造一个奇迹。”他对孩子们说得最多的是:“忘记过去,活在当下,以学校为家,在这里改变自己。”他最大的心愿是:孩子在这里找回尊严,离开时能被家长接受、学校接纳、社会认可。未来,刘自云计划进一步丰富劳动实践课内容,教授更多劳动技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