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至8日,2025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部分嘉宾来到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参访。太平湖畔,在碧空云影下品一品“云南豆”;古镇街头,与彝族手工艺者讨教技艺;围着篝火,跳起欢快的彝族舞蹈;河谷徒步,探寻“臭水沟”如何蝶变生态长廊……这两天,来自肯尼亚、赤道几内亚、古巴、苏丹等多个全球南方国家的嘉宾,一路参访、一路感叹,感弥勒美丽的风景和善良的人,叹生态的奇观和产业的多元。
河清湖秀的生态答卷
让山更绿,让水更清,弥勒市多年来始终坚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作为弥勒市的“母亲河”,甸溪河曾经河道狭窄、杂草丛生、水质恶劣。自2016年起,弥勒市通过防洪整治、生态修复、环境治理等一系列措施,对甸溪河城区段进行了全面综合治理。
嘉宾在甸溪河畔了解河流治理经验(9月8日摄)。新华网发(杨桢宇 摄)
9月8日,全球南方友人步入甸溪河湿地公园,在清幽河谷间看流水潺潺,漫步于河畔栈道,难以发现曾经的脏污痕迹。古巴拉丁美洲通讯社副社长菲德尔·亚历杭德罗·戈麦斯·维加说:“生态环境关乎粮食安全和人类、动物的生存,这里的治理成果是个很好的体现。”而对于马达加斯加《午报》首席执行官杰里米·拉贝萨拉来说,甸溪河的治理成就是本次弥勒之行印象最为深刻的故事。他说:“在我的祖国也存在类似的困境,我想我可以把这里的经验带回去。”
嘉宾在甸溪河拍照记录(9月8日摄)。新华网发(杨桢宇 摄)
如今的甸溪河已成为弥勒发展文旅产业的重要依托,当地在甸溪河沿线增设骑行绿道,联动景区、城市、温泉等元素,形成“1小时旅居圈”,带动沿岸村庄发展草莓、玫瑰等观光农业。
从河流到土地,弥勒致力于让城市更美更宜居。全球南方友人在太平湖山地石漠化公园展厅了解到,弥勒全市85%土地为山地,其中喀斯特面积占66.47%。通过“绿化—美化—彩化—香化”的梯度发展,弥勒市将90%土地发生石漠化的太平湖区域,转变为如今景观园林小品200余个、绿化覆盖率达80%的人气文旅小镇,在荒山荒坡上建成了花海、酒店、绿色营地。
全球南方友人在太平湖畔留影(9月7日摄)。新华网发(杨桢宇 摄)
古巴国际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伊薇特·洛佩斯·罗德里格斯表示,弥勒的生态治理工作令人赞叹,人们可以看到这片土地发生的深刻转变,“这里是通过改变土地拯救地球的典范。”
文旅促兴的发展经验
湖光山色之美令全球南方友人沉醉,与此同时,把美丽生态和传统文化转换为产业基础的经验,也让外国嘉宾称赞。
跨过燃着清香树叶的火盆,穿行于弥勒市可邑小镇的街巷间,点一杯现磨的冰美式,尝一口居民赠予的本地核桃,全球南方友人被小镇居民的善良与热情打动,感叹弥勒对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视。
嘉宾在可邑小镇观看民族礼仪展演(9月8日摄)。新华网发(杨桢宇 摄)
“这里的发展确实让本地居民生活变得更好了。”菲德尔·亚历杭德罗·戈麦斯·维加说,特色小镇有很多,但像弥勒一样通过发展小镇文旅产业让乡村振兴的经验更加宝贵。他同时介绍,古巴也正采取利用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推动社区发展的计划,弥勒的经验值得借鉴。
从古朴到现代,弥勒的“小镇经济”业态多元。在东风韵国际康养旅游度假区(以下简称“东风韵”),艺术小镇的创新模式给全球南方友人以启发。从曾经的农场蜕变为集农、文、商、旅一体的综合型文旅小镇,东风韵的转型故事让国际友人感到新奇。杰里米·拉贝萨拉说,“这里以酒瓶为灵感创作的建筑令我印象深刻,这不仅很有创意,也展现了这里的酒文化。”
全球南方友人在东风韵参观(9月8日摄)。新华网发(杨桢宇 摄)
近年来,弥勒市把握云南“旅居热”,创新社区服务模式,为旅居客提供个性化体验,激活“旅居+”产业链,助力乡村振兴多元化发展。依托太平湖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可邑小镇等景区,当地着力构建“一宿一特色”“一村一品牌”发展格局,既保留乡村风貌,又融入现代服务理念,让游客住下来、慢下来、留下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