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滇池的粼粼波光到轿子雪山的巍峨雪顶,从东川红土地的斑斓色彩到寻甸草海的原野绿浪,在四季如春的昆明,广袤乡村正铺展着一幅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画卷。
近年来,昆明市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打造“起于山水灵秀,归于人间烟火”的特色场景,构建起城乡设施互联互通、要素高效流动、产业协同共兴的全新格局,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旅居云南”贡献着鲜活的“昆明样本”。
精耕细作
和美乡村建设步伐稳健
农业农村部今年6月公布的2024年度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中,石林县五棵树村在列。这是继安宁市册峨村、雁塔村,石林县和摩站村,晋宁区小渔村之后,昆明乡村获得的又一“国字号”荣誉,更标志着全市在乡村振兴与农文旅融合之路上迈出坚实一步。
目前,全市已成功创建80个省级“千万工程”振兴村、58个省级绿美乡镇、180个美丽乡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正按下“加速键”。
规划引领,方能避免“千村一面”。昆明坚持“无规划不建设”原则,邀请规划团队为每个村庄量身定制发展蓝图:晋宁区福安村在规划中完整保留明清“六坊六巷”格局,让古村在现代文明中焕发新生机;安宁温泉小镇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热资源,着力打造“康养+旅游”特色小镇;石林矣美堵村深挖彝族文化基因,精心雕琢文旅融合示范样板。
走进宜良县麦地冲村,青瓦白墙的民居依势而建,整洁的村道蜿蜒如带,每到周末便游人如织。这样的蝶变正在昆明乡村持续上演:富民县石桥村通过系统治理河道,绘就水清岸绿的生态画卷;禄劝县撒营盘镇开展庭院改造,让“一户一景”“一院一韵”成为乡村新景;呈贡区依托万溪冲社区万亩梨园,串起“春赏梨花、秋品梨果”产业链,借梨花节、采摘节等节庆活动推动农文旅融合,年旅游收入突破2000万元……
在夯实硬件设施的同时,昆明同步推进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创新“名校+弱校、公办+民办”城乡教育协同模式,让农村娃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并轨,参保率持续稳定在95%以上,织密健康保障网;更有多项创新在全国率先开展——率先开展“乡村CEO”实践,引进职业经理人专业运营村庄,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跃居全省首位;首创整村“一码支付”机制,将村内业态收益的2%提留用于发展集体经济,让公共资源转化为共同利益;率先试点农村集体“三资”科学监管体系,为乡村发展筑牢制度根基。
串珠成链
美丽乡村图景徐徐展开
2023年,昆明出台《昆明市滇池沿岸重点乡村改造提升方案》,明确对沿岸46个兼具历史文化、地理民俗价值的自然村实施“一村一策”改造,按照“重现长联画卷、唤醒历史记忆、寻找最美乡愁、绽放明珠光彩”的思路打造特色主题村;对其余137个自然村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通过主题串联形成类型多样、风貌各异的美丽乡村环线,构建“有生态、有特色、有文化、有风貌、有业态”的“滇池乡居图”,着力打造“点上出彩、线上出新、面上成景”的环滇池乡村生态旅游圈。
一年后,晋宁区牛恋村成功入选“2023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作为牛恋片区打造重点的小渔村,依托便利交通、优越区位与深厚文化底蕴,以乡村振兴为抓手建设美丽乡村。村集体公司创新设计经营档口、打造渔市街,既破解项目运营难题,又激活多元业态,让游客在此望得见水、寻得到乡愁。
每至黄昏,金色霞光铺满水面,海晏村便迎来客流高峰,节假日更会出现排队等候的热闹场景。作为成功范例,海晏村目前已吸引100余户商户入驻,提供300多个就业岗位,98户村民通过房屋租赁实现增收,今年上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已突破200万元,村民在家门口端起旅游“金饭碗”。
位于滇池西南侧的太史村,是昆明“最美环湖公路”的起点。蜿蜒的绿道将滇池碧波、荷塘月色、湿地草甸串联成线,每到周末便有大批游客沿湖而行,沉浸式感受“人在画中游”的惬意。今年以来,这里更成为户外跑步、骑行的热门目的地。
通过46个重点村的人居环境整体提升,昆明不仅培育出一系列乡村旅游品牌,更将滇池沿岸打造成农文旅融合的“试验田”,形成生态优先、提级统筹、上下联动等8个方面的“昆明经验”。
今年5月,昆明启动新一轮农文旅融合发展“百村行动”——重点打造54个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村,涵盖五华区陡坡村、滇中新区新发村、磨憨—磨丁合作区曼粉村等。此次行动将秉持“轻介入、微改造”理念,推动生态保护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度融合,探索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路径。同时,充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引导村民深度参与规划、建设、运营全过程,通过利益联结机制共享发展成果,全面激发乡村内生动力。(记者 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