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红河”为纽带,紧紧围绕“党建领航定向、空间互嵌筑基、经济互嵌共富、文化互嵌铸魂、社会互嵌固本、心理互嵌真融”的民族团结进步发展路径,齐心共绘幸福新画卷,把蓝图变成了镌刻在村寨间、社区里、田间地头的生动实践。
党建领航定向 筑牢民族团结的“红色堡垒”
清晨的藤条江畔,金平县金水河镇伉偭小镇社区里崭新的小楼掩映在绿水青山之中,笔直干净的道路进村入户,饭店、药店、超市、幼儿园等“医、养、教、学”保障设施一应俱全。
金平县金水河镇伉偭小镇(资料图)。
过去,金平县7个乡(镇)和1个农场的446户贫困群众散落居住在地质灾害点附近。“一下大雨就担心山体滑坡”是从铜厂乡搬迁到伉偭小镇的居民李家富忘不了的记忆。这样的艰难处境,在2019年迎来了转机——1.29亿元抵边搬迁项目落地,半年就建成了13栋450套共4.75万平方米住房。在由8个民族2100余人共同建设的“国门家园”里,他们用行动实现了“各族群众共圆小康梦,共同迈向现代化”。
社区党总支书记陈萍介绍,搬迁初期不少群众对“离乡背井”心存疑虑,14名党员组成的先锋队挺身而出,带头搬迁、拆旧、宣传发动、参与管理,示范带动群众主动支持参与搬迁工作,用“七个讲清”把政策熬成了家常话,田埂上的“跟我干”让疑虑化作了盖新房的号子。
“我们要让每一个居民都明白,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才能守好国门、过上好日子。”陈萍说。
空间互嵌筑基,搭建各民族共居的“融居平台”
“在社区里吃上哈尼长街宴”让蒙自市青云社区居民王朝明颇为感慨。事实上,举办邻里节、组织长街宴是蒙自市青云社区深入开展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宣传教育,抓实社区服务、融合发展、多元共治等重点工作的一个缩影。
青云社区举办丰富的社区活动(资料图)。
近年来,该社区牢牢把握社区多民族聚居、城乡接合的实际,把互嵌式发展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全力打造民族团结示范社区,让各民族群众在社区感受到家的温暖。
为方便少数民族群众融入社区生活,该社区建立“一站式”便捷服务点,设置少数民族党员管理岗和少数民族服务岗,设置居民医保、养老、困难群体救助、就业创业、法律服务、食品安全宣传教育、退役军人服务、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等12个服务窗口,让各民族群众跑一次就能解决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各类问题。组建一批民族志愿服务队,建立“两长四员”网格管理服务模式,引导各族群众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融入社区发展,增强各族群众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经济互嵌共富 织密携手增收的“利益纽带”
开远市羊街乡黑泥地社区村民普鹏程曾在江苏打工,收入微薄,仅能糊口。在开远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后,他回乡务工,凭借勤奋好学晋升为中层管理者,月薪达4000余元,还盖起了小洋楼。
乡村建设美如画(黑泥地社区)(资料图)。
黑泥地社区是一个彝族、苗族、壮族等多民族聚居的新型农村社区。近年来,先后获得“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云南省级文明村”等多项荣誉。
在党组织带领下,黑泥地社区率先完成自然村改社区,引入城市社区管理理念,推动农村居民就地就近城镇化,激发了社区发展的新活力。土房变别墅,荒地变花田,泥路变坦途,牛车变轿车,村民变工人……黑泥地社区从一个昔日遍布泥巴路和土瓦房的小村庄,发展成了环境美、产业兴、群众富的农村社区。
文化互嵌铸魂,激活多元共生的“精神密码”
弥勒市可邑村是一个有着370多年历史的彝族支系阿细人聚居地,近年来以农文旅融合为纽带,推进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让古老村寨焕发新生,书写了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鲜活篇章。
可邑村村民跳起“阿细跳月”(资料图)。
每逢周末节假日,可邑小镇的广场便成了欢乐的海洋。三弦声响起时,身着彝族阿细服饰的村民与游客手拉手跳起欢快的舞步。“跳月”的圆圈越转越大,不同语言的欢声笑语交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可邑村毕桂云介绍,可邑村始终将文化传承作为凝聚人心的重要纽带。她表示只要年轻人喜欢、想学,就会把“吹木叶”教给他们,把这项技艺传下去。
社会互嵌固本,构建守望相助的“治理网络”
近年来,建水县崇正社区坚持党建引领,主动为社区新老住户、商户、企业、游客等做好服务,让各民族群众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有发展,把民族团结融入居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推动民族团结工作走深、走实、更走心,推动构建“一体式”“幸福小站”互嵌共融社区。
建水县崇正社区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活动(资料图)。
针对辖区各小区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多、务工人员多、留守儿童较多的实际,该社区建立“服务、问题、需求、项目、资源”等清单,为社区各族群众开展零距离暖心服务。创新党建带妇建“三卡、三牌、三服务”、党建带团建“三抓、三走、三服务”工作模式,组织妇女、共青团员走进小区为流动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劳动保障、调解、就业创业、就学事项等暖心便捷服务;积极开展各民族之间“邻里守望”关爱行动,为高龄老人、残疾人、贫困老人、高龄贫困党员等各族弱势群体提供“爱心、热心、诚心、贴心、耐心”的五心志愿服务;在节假日、学生寒暑假和周末,组织辖区党员和“幸福小站”人员,在景区景点、人员密集区和重要路口开展“党群服务家游站”服务。
心理互嵌互融,凝聚同心共情的“精神家园”
“以前做梦都想不到,咱们这大山里能来这么多游客。”这是河口县八条半村党支部书记林贵东最喜欢对外人说的一句话。
河口县八条半特色乡村旅游综合体(摄于2025年1月15日)。
八条半村依托百年滇越铁路,打造了“百年滇越铁路”主题雕塑作品、建设村史馆、开展滇越铁路专题展、成立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临时党支部等,一系列举措让各族群众在共商共建共享中凝聚起共守家园、共护疆土的强大合力。
同时,该村立足村情实际,以边境幸福村建设、“四位一体”项目为契机,构建“农户+企业+合作社”发展模式,建成涵盖边境观景平台、观光栈道、枕木广场等基础设施的特色乡村旅游综合体,为各族群众搭建了增收平台。
“在家门口工作,每月收入比以前外出打工还多。”村民李文欣的话道出了八条半村的发展变化。旅游经济的壮大让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15万元,庭院经济让每户村民年均增收近1万元,“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的周末经济吸引了中越两国游客前来游玩。如今的八条半村,是远近闻名的旅游打卡地,更是民族团结进步的示范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