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天子庙坡国有林场,松涛阵阵、菌香扑鼻。一朵朵赤松茸正破土而出,像撑开的褐色小伞铺满林下,务工群众手提篮筐穿梭其间,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这座沉睡60多年的国有林场,如今正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养山富山林下经济蹚出共富新路
南华县国土面积2343平方公里,其中林地占七成以上,森林覆盖率达62.85%。得天独厚的立体气候孕育了1021种野生菌,其中可食用野生菌354种。近年来,南华县以创建“一县一业”野生菌示范县为抓手,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推动野生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2024年,全县林下经济综合产值达81.6亿元,同比增长25%,12万群众人均增收2800元。
南华农科服务团在天子庙坡国有林场进行林下赤松茸种植技术指导(资料图)。
南华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胡斌介绍,南华县制定出台《南华县松茸等食用菌规范化管理暂行办法》,在全省率先实施《松茸采集方法》《牛肝菌采集方法》两项地方标准,深入落实封山育林育菌“七不准”措施和村规民约,落实天保、生态管护人员1634名进行重点管护;持续巩固封山育菌成果与野生食用菌基地建设同步推进,高标准建成以松茸、牛肝菌、块菌、大红菇等菌类为主的野生菌保育促繁科技示范基地13片6240亩。
同时,南华县通过“公开标底、竞价承包”盘活50万亩菌山,推广“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10万亩,封山育菌面积达200万亩,实现保护与开发双赢。
山林怎么管、收益怎么分?南华县探索形成了“523”菌山承包联农带农利益分配机制,实现“林权变股权,林农当股东,收益靠分红”的新型经营模式,确保承包人、林权所有人、村集体三方共同获利。以五街镇为例,2024年全镇实现野生菌产量1450吨,产值8000万元,提升菌山承包者年收入50%以上;五街镇开们小组村集体经济收入仅承包山林一项就达到141.9万元,占村集体经济收入的20%,村民人均分红3400元,提升村民年收入30%以上。
科技赋能农科服务团把论文写在大山深处
产业要长青,关键在科技。2023年底,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组建南华农科服务团,把实验室搬进松林。“过去种赤松茸,一年只能收一季,现在用我们研发的反季节栽培和覆土配方,亩产提高到2.5吨,亩均产值3.75万元。”南华县农科服务团团长陈卫民介绍。
南华农科服务团在南华县红土坡镇开展小香菇出菇期技术指导(资料图)。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南华农科服务团联合楚雄州、南华县相关人员,重点围绕食用菌、特色经作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林下松茸、干巴菌等野生菌菌类保育促繁科技实验示范,累计服务企业11家,服务合作社、种植大户等经营主体5个,培训基层科技人员及农民400多人次,引进试验小香菇新品种4个、新技术3项,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2项。
“专家带着技术、带着市场来,我们心里踏实多了。”南华菌多多农业科技公司天子庙坡国有林场林下仿野生赤松茸种植基地负责人董宏强说,在服务团指导下,公司已建成200亩赤松茸示范基地,预计年总产值可达500万元。
同时,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与南华县引进的江苏品品鲜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协助其在工厂化人工栽培基地建设、新品种选育、工厂化生产等方面提供科技支撑,预估企业投产后年产值将达2.6亿元,可带动用工2000人次,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双绑”联结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天子庙国有林场采用以林地入股,云南省农科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提供技术支持,企业投资建设,群众就近务工的合作方式通过流转200余亩华山松树下闲置林地,引进赤松茸、羊肚菌等高端食用菌品种,构建“树上有松子+树下有菌子”立体生态种植模式,建立了天子庙坡国有林场林下仿野生赤松茸种植基地,既带动了群众增加收入,又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还盘活了林场森林资源,企业也得到了发展。”陈卫民说。
2025年,南华县以“科研院校+平台+基地+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建立“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引进35户企业开展林下仿野生种植红托竹荪、赤松茸、羊肚菌等11个食用菌品种1095亩,建成食用菌种植试验示范基地、野生食用菌仿生栽培基地。
南华农科服务团在南华县龙川镇开展小香菇出菇期技术指导(资料图)。
“服务团不仅帮我们解决了企业落地初期公司注册、林地保障、群众协调等难题,还组织党员干部参与劳动生产,增强了项目建设发展的信心。”董宏强说,“发展仿野生菌产业既能盘活林下资源,又能让林区森林植被在充分的水肥下快速成林成材。我们将多措并举吸引更多生态型项目落地,全力抓实林下经济发展。”
下一步工作中,南华县将继续携手南华农科服务团与“绿”共育共繁、与“菌”相生相伴,持续走以“野生菌”为龙头的绿色生态农产品和食品产业“两山”转化之路,开发林下食用菌资源,为楚雄州林下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于2022年牵头实施“百团千员助农增收”行动,组织了1300余名科技人员,组成129个农业科技服务团,实现对云南省所有县市区的全覆盖。两年来,农科服务团深入乡村、企业开展科技服务,深受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的欢迎,被亲切地称为“接地气的技术员”“农民致富的领路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