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08/18 17:14:23
来源:昭通市委宣传部

云南昭通:创新“五网联动”机制筑牢防汛防线

字体:

  今年入汛以来,云南省昭通市遭遇多轮强降雨,部分区域发生流域性洪水、山洪地质灾害,防汛形势严峻。面对挑战,全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创新构建“监测预警、联动响应、调度指挥、群防群控、长效防御”五网联动机制,以科学精准的举措筑牢防汛防线。截至目前,累计安全转移群众27903人次,实现洪涝灾害人员“零伤亡”,减少受灾人口9000余人次减淹耕地308公顷防洪减灾效益达1.5亿元,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织密监测预警网 实现汛情早察早知

  昭通市将监测预警作为防汛工作的首要环节,气象、水文、应急等部门常态化协作,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强降雨期间,昭通市提前发布“1262”精细化预报88期,精准指引降雨区提前部署防范;编制水文防汛联防专题服务18期,针对不同区域汛情作出专项分析;转发各级预警信息500余条,指导各地提前加固堤防、排查隐患,推动防范工作跑在降雨之前。

  同时,昭通市构建“云中雨、落地雨、河中水”立体化监测网络,实现强降雨影响区域全方位覆盖。6月30日以来,全市发布雨情通报18期、水情快报72期、河道水情快讯44期,动态更新降雨及河道水情数据;针对超警河流发布洪水编号4期、洪水预警5期、河道水情预警18期,为流域调度提供关键依据;编制《水利监测快报》55期,汇总全市水利工程运行状况发布山洪灾害风险Ⅲ级预警7次,启动洪水防御Ⅳ级响应3次,为群众转移避险赢得宝贵时间。

  织牢联动响应网 凝聚防汛协同合力

  收到强降雨预警后,昭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第一时间部署,通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昭通市水利局迅速响应,及时下发《强降雨防范应对工作提示》,明确各县区行动指南;主要领导进驻应急指挥中心,全程参与防洪调度。

  昭通市运用“1262”预报与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将预警“叫应”至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及村组责任人,确保信息直达村组、到户到人。全市累计2万余名党员干部下沉一线,将“叫应”转化为“叫醒”和“转移”行动,安全转移群众27903人次,实现人员“零伤亡”。

  织细调度指挥网 提升汛情处置效能

  昭通市坚持科学调度、精准施策,针对河流、水库、山洪等不同风险点,制定差异化调度方案,通过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实现防汛资源最优配置,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

  针对9条超警河流,昭通市坚持上下游协同,发挥水库(水电站)联合调度作用,采取“上游腾库、中游错峰、下游削峰”措施,调度白水江一级、二级等15座中小水电站腾库泄洪,严格落实专业人员24小时驻守制度,加密监测巡查,精准执行调度方案。强降雨期间,4座超汛限水位水库及时泄洪,成功化解风险。

  此外,昭通市依托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点对点提醒“叫应”,紧盯“谁组织、转移谁、何时转、转何处、不擅返”环节,做到应撤尽撤。强降雨期间,昭通市累计发布山洪预警942次、短信41383条,开展智能语音叫应4618次,覆盖11县(区)410个行政村,提前转移山洪危险区群众17768人。

  织实群防群控网 筑牢基层防汛屏障

  昭通市严格落实基层网格责任和包保责任,将防汛任务分解到镇、村、组三级网格,明确网格长、网格员职责,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镇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党员志愿者等下沉一线,充分发挥“十户联治、五户联防”微网格作用,对山洪灾害危险区、沿河低洼地带、地质灾害隐患点等重点区域进行拉网式排查,一旦接到预警立即组织群众转移。

  同时,全市水利部门抽调全市水文、水工、地质等领域技术骨干400余名,组成多个抢险工作组,在河道堤防管涌、水库坝体渗漏、供水管道破裂等险情处置中,发挥专业优势,快速制定处置方案,指导现场人员开展封堵、加固、抢修等作业,及时控制险情发展。

  汛期,围绕灾情供水保障及供水安全,昭通市累计投入巡堤查险1624人次、机械设备80余台套、入送水车27辆、设置临时集中供水点23个,发放应急供水管材30km,保障3万多人临时供水。

  织实长效防御网 夯实防汛长远基础

  汛后,昭通市开展灾害现场踏勘,查看监测平台、值班记录等资料,与县(区)、镇村负责人座谈,分析灾害成因与薄弱环节,总结经验教训,提出山洪泥石流防御改进建议,为今后防汛积累经验。

  目前,昭通市已启动灾后重建规划,计划投资4.5亿元,修复人饮工程、河道工程等,筑牢长远“防护盾”。(完)

【纠错】 【责任编辑:柴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