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08/15 09:43:45
来源:昆明日报

云南禄劝:“暖阳陪伴”服务困境儿童

字体:

孩子们参加假期公益托管。

  近日,9岁的小毅结束了在校19天的假期公益托管。回家几天了,他仍会滔滔不绝向务工返家的爸爸妈妈分享所见所闻。在他眼中,这个假期充实而快乐。

  今年暑假,包括小毅就读的红军小学在内,昆明市禄劝县多所小学相继开展了“暖阳陪伴”假期公益托管活动,该系列活动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带去贴心的陪伴、实在的帮扶和满满的关爱。

  写一首名为自己的诗

  “这是一张A4白纸,你们有没有办法在上面撕出一个洞,让一个人从中间钻过去?”在禄劝县民族小学的托管课堂上,禄劝县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负责人苏丽娟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任务。

  任务下达后,孩子们反应不一,有的直摆手:“这不可能做到。”有的则跃跃欲试:“我觉得可以在纸上写一个‘人’字”……苏丽娟通过对折纸张、沿边剪成条状等步骤,完成了这项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她鼓励孩子们:“因为不相信自己,所以很多人一开始就放弃了,但是如果你相信自己,愿意去试试,就会发现没有那么难。”8岁的小志模仿着做完并成功后,脸上露出了笑容,他的笑感染着现场的老师和志愿者。苏丽娟说,小志好动、自卑,在同伴中不受欢迎,但完成了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后,他比之前自信多了。

  公益托管远不止于此。一张纸如何点燃创意火花?一首诗怎样照见真实自我?情绪如何成为朋友?挫折如何化作阶梯?这是禄劝县民族小学假期公益托管“心灵守护”板块的探索。学校在昆明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禄劝县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共青团禄劝县委和2025年北师大“圆梦工程”青少年心理健康活动助力下,为106名二至五年级的学生搭建起心灵成长之梯。

  “很多孩子在家庭中安全感不足,这会导致在学校里更容易成为被欺负的对象。”这是苏丽娟和志愿者在陪伴孩子过程中形成的共识。因此,“心灵守护”中的6场团辅聚焦留守儿童、特殊儿童的心理困境。课堂上,老师带着孩子们写一首名为自己的诗,有的孩子希望自己是蚂蚁、是米饭、是电视、是钢琴,甚至是成语游戏、是世界纪录。系统化课程就像钥匙,帮学生打开心理与社交之门,直面内心、激发潜能,让每个生命都能绽放精彩。

  此外,禄劝县民族小学假期公益托管还设置了科技赋能和墨香书韵板块,机器人组装、无人机操控等9门科技课程,点亮了近百名孩子的科技梦想。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的志愿者以“书画传情,声韵润心”为念,带领孩子们一横一竖书写品格、一字一句品读文章,还在“禄劝故事新说”分享会上,让孩子们感受到乡土深情。

  呵护小花向阳生长

  在禄劝县红军小学参加完假期公益托管的小毅,对这19天的旅程印象最深的是:大学生哥哥小帅陪他玩游戏,还有学校的申书记为男孩们剪头发。

  “申书记”是红军小学党总支书记申建军。假期里,他和学校党员骨干、教师志愿者、外校教师、社会爱心人士及返乡大学生组成37人的志愿团队,带给209名留守儿童暑期最温暖、最温情的陪伴。

  在孩子们眼里,申建军的理发手艺相当不错,剪完头发,男孩都帅气了不少。申建军表示:“我们始终秉持让每个孩子被看见、被听见的理念,用真心真情去陪伴他们,自然会留意到孩子们头发长了、衣服脏了这些小细节。”

  小毅妈妈常年在外务工,假期回家后,她惊喜地发现儿子字写得更工整了,还养成了每天阅读的好习惯。10岁的小珊一见到务工回来的妈妈,就兴奋地分享自己在托管班的经历,志愿者大哥哥大姐姐带着他们做了扎染、剪了窗花,自己交到了新朋友,还学会使用AI制作图片,暑假过得特别开心。

  2023年起,禄劝县正式启动“暖阳陪伴”系列行动,聚焦家庭经济困难、缺父母陪伴、身带残疾等特殊学生群体,致力于改善他们因家庭关爱与亲情陪伴缺失而引发的心理或情绪问题。除了为特殊学生建立动态档案、明确关爱责任,禄劝县还通过“一对一”帮扶、周末陪伴、生活照料、丰富活动、健康教育和亲情连线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开展帮扶,织就一张细密的关爱网。

  小毅的班主任、红军小学语文教师张媛回想起上个假期开展的“暖阳行动”关爱帮扶活动,仍然很感慨。那时,红军小学的党员教师分成5个小组,挨个走访困境儿童家庭。孩子们看到老师上门后,又激动又羞涩,他们怯生生地躲在门后,透过缝隙偷偷张望、打量,悄悄听着老师和家人的交谈。当看到老师拿出新书包、新鞋子和文具时,他们小心翼翼靠近,眼睛里闪着光,嘴里说着很多感谢的话。8岁的小乐,从一开始见人就躲、老师一喊就跑,到后来直接扑进申建军的怀里,老师们心里透亮:无论路途多艰辛,路有多难走,这趟走访都很值得。

  红军小学还给这次“暖阳陪伴”走访关爱活动取了个温暖的名字——我的学生我来疼。

  据统计,禄劝县“暖阳陪伴”系列活动自开展以来,已有42所学校、81个党组织、1451名党员积极投身其中,累计开展帮扶关爱活动达2787人次。这一串数字的背后,是老师们深入社区、家庭,将政策宣传、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困境帮扶等服务送到家长和学生身边,在打通教育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同时,让教育的暖阳照亮困境儿童的生活、温暖他们的心灵、陪伴他们成长。(文中涉及未成年人均使用化名)(记者 杨艳萍)

【纠错】 【责任编辑:徐华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