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31日,一场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打破了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的宁静。洪水来袭,迪政当村初具雏形的农文旅项目、精心建设的仿野生灵芝基地连同村民的家园,瞬间被浊浪吞噬。
看着垮塌的公路、倒塌的电杆以及被淹没的农田、房屋,迪政当村驻村第一书记杨文彬心急如焚。这已是他驻村5年来,第三次直面独龙江的自然灾害。面对突如其来的天灾,已完成两轮驻村任务,本可以轮换离去的杨文彬毅然选择留下来,第三次把驻村印章“盖在”迪政当村抢险救灾的泥泞路上。
杨文彬(右一)探望独龙族文面老人。
初入独龙江,读懂“驻”字分量
2018年2月,从部队转业到云南省文联工作仅4个月的杨文彬,被派往怒江深处。
初抵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献九当村,现实的“太古秘境”给杨文彬泼了一盆冷水:道路泥泞,停水停电停信号是常态,漏雨发霉的村委会里“飞蛾比鸟儿都大”。更为棘手的是,村党总支被列为“软弱涣散党组织”。
语言不通、工作无门、生活不适、孤独无助让杨文彬一度想打报告离开。暴雨夜,他提着被雨水浸透的行李瘫坐在乡政府门口,是省文联领导的一通电话,让他的决定“钉”在独龙江:“记住你是驻村第一书记,是纽带!钉牢在岗位上!”
“送钱送物,不如建个好支部。”杨文彬依靠退伍老兵和新学文等村干部的支持,通过整顿组织、吸纳人才,硬是在200天内重塑了基层党组织,摘掉了软弱涣散的“帽子”。
屋檐接雨水煮泡面,火塘边吊锅等水来——献九当村的冬天,滴水贵如油。为了解决村民的饮水难题,杨文彬带领党员群众打响饮水攻坚战——反复奔走争取资金,制定引水方案,最终让清冽山泉流入每家每户。
当村民拧开水龙头,甘泉喷涌的那一刻,杨文彬第一次读懂了“驻”字的分量。
杨文彬(左)走访脱贫户。
转战迪政当,高山种出“金灵芝”
2021年春,杨文彬带着重塑基层党组织的战绩暂别独龙江。直到2023年5月,杨文彬二赴独龙江,把驻村地图推向了独龙江乡的最北端——迪政当村。
此时,正处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渡期,肩负新的驻村任务,他深知:发展产业、促进就业尤为关键。
迪政当村村民采摘仿野生灵芝。
曾经,在献九当村,杨文彬通过引入新技术、组建合作社,把当地的草果产业从低效散种转向集约经营,年交易额突破200万元。而在海拔1900米的迪政当村,没有适合草果生长的环境,村民收入全乡垫底。
他与乡党委反复论证,最终选定以仿野生灵芝种植为突破口。从项目论证、资金落实到技术培训,杨文彬全程“钉”在基地。2024年,100亩灵芝喜获丰收,产量5吨,创收145万元。同时,他争取了4个以工代赈项目,带动500余人次务工增收。
乘着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农文旅融合”的东风,他推动成立“迪政当村文面部落文化旅游公司”,并成功协调沪滇协作资金600万元。
仿野生灵芝喜获丰收。
第三次抉择,洪峰中按下“留守印”
今年5月,迪政当村农文旅融合项目刚步入正轨,洪水却席卷而来。道路尽毁、电力中断,两年的心血付诸洪流。
洪水未退,杨文彬已冲向一线。他清空私家车运送物资,在塌方频发的悬崖边往返穿梭;紧急协调省文联支援10万元救灾款;与党员突击队日夜抢修基础设施。
“虽然受灾最重的是党员,但冲在最前面的也是党员:舍生忘死跳水拉溜索、黑暗之中组织疏散群众、徒步一百公里运送物资的都是党员……”看着党员们冲锋在前,杨文彬感慨地说。
“只要人在,迪政当村就能重生!”正值第二轮驻村期满,深受身边党员鼓舞的杨文彬毅然决定留在迪政当村继续战斗。
杨文彬(左一)到村民小组讲政策。
在迪政当村,杨文彬依然有“三怕”:怕记不全594名村民的姓名,怕性格偏内向的村民有难不言,怕文面奶奶健康有恙。为此,他的足迹遍布全村的600平方公里山野,他的笔记本写满每家冷暖,他从听不懂独龙语到能和老人们亲切交谈……杨文彬用自己的辛勤脚步,拉近了与群众心与心的距离。
奋战在洪灾后的重建现场,杨文彬的内心更加坚定。他将继续走访最后的文面老人,记录独龙族古歌,为文旅产业发展积蓄文化力量。而更深远的谋划,也已在他心中铺展:整合麻必洛徒步线、克劳洛特色村、高山牧场和文面女文化资源,打造“秘境独龙”旅游品牌。(记者 杨锡畅/文 受访者供图)